Page 102 - 猪病防治
P. 102

取病猪肠内容物,加等量灭菌生理盐水,以 3000r/min 离心沉淀 30~60min,上清液经细菌
              滤器过滤。将实验动物小鼠分成两组,取滤液按 0.2~0.5mL/只静脉注射一组,将滤液与 A

              型和/或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混合,作用 40min 后注射另一组小鼠。如只有注射
              滤液的小鼠死亡,而另一组小鼠健活,即可确诊。检测细菌毒素基因类型的 PCR 与多重
              PCR 及毒素表型的 Western blot 等方法也可用来诊断本病。
                   【防制】本病发病迅速,病程短,发病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新生仔猪口服抗菌药,
              每日 2~3 次,可作为紧急药物预防。

                   将分娩前母猪的奶头进行清洗和消毒,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给怀孕母猪注射
              菌苗,仔猪出生后吮食初乳可以获得免疫,这是预防仔猪红痢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采用C

              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菌苗,于临产前一个月进行免疫,两周后重复免疫一次。仔

              猪出生后注射抗猪红痢血清3~5ml,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但注射要早,否则效果
              不佳。已经证实,A型魏氏梭菌也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建议针对A与C两型细菌采取
              预防措施。

                                            单元十二   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Swine paratyphoid),又称猪沙门氏菌病(Swine salmonellosis),是由沙门

              氏菌引起的 1~4 月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或慢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常引起
              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如伴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或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造成较大的损失。
              该病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意义,动物生前感染沙门氏菌或食品受到污染可使人发生食物中
              毒。

                   【病原】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的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不产生芽孢,无荚膜,
              绝大部分沙门氏菌都有鞭毛,能运动。
                   在猪的副伤寒病例中,各国所分离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相当复杂,其中主要有猪霍乱
              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沙门氏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 35~37℃,最适合 pH6.8~7.8。本
              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形成圆形、光滑、无色半透明的中等大
              小菌落,在 SS 琼脂培养基上呈无色透明菌落有黑色中心,但猪伤寒沙门氏菌生长贫瘠。

                   沙门氏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抵抗力,在外界环境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60℃经 1h,72℃经 20min,75℃经 5min 可将其死亡。对化学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常用
              的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易感性  人、各种畜禽及其他动物对沙门氏菌属的许多血清型都有易感性,不分年龄
              大小均可感染,幼龄动物易感性最高。猪多发生于 1~4 月龄的仔猪。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康复猪,一部分能持续
              排菌。肠淋巴结带菌的健康猪,由于运输等应激因素而排菌。

                   传播途径  病菌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另外可经精液传播和子宫内感染。
              鼠类可以传播本病。健康畜禽的带菌现象很普遍,病菌潜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
              当外界不良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95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