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猪病防治
P. 99

模块三   引起腹泻的细菌病



                                          单元十   猪大肠杆菌病


                   猪的大肠杆菌病,按其发病日龄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在仔猪群引起的疾病可分为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成年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乳房炎、尿路感染和子宫
              内膜炎。本节阐述仔猪的大肠杆菌病。
                   【病原】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短杆菌,有鞭毛,
              易在普通琼脂上生长,形成凸起、光滑、湿润的乳白色菌落。本菌对碳水化合物发酵强,

              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在 SS 琼脂上多数不生长,少数形成深红色菌落。大部分
              肠道大肠杆菌在血液培养基中都具有溶血性。大肠杆菌的抗原构造由菌体抗原(O)、鞭毛
              抗原(H)和荚膜抗原(K)组成。目前分离的大肠杆菌,O 抗原有 171 种,H 抗原有 64
              种,K 抗原有 103 种,其互相组合可形成许多血清型。纤毛(F)抗原用于血清型鉴定。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都可引起猪发病,其中最常见的有 O8,O45,O147,O149,
              O157,O138,O139,O141 等血清型。
                   【流行病学】
                   易感性
                   1.仔猪黄痢  常发生于出生后 1 周以内,以 1~3 日龄最常见,随日龄增加而减少,7

              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 90%以上,死亡率很高,甚至全窝死亡。
                   2.仔猪白痢  发生于 10~30 日龄仔猪,以 2~3 周龄较多见,1 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发生,
              其发病率约 50%,而病死率低。

                   3.猪水肿病  常见于断奶后 1~2 周的仔猪。生长-肥育猪和 l0 日龄以下的猪很少见。
              在某些猪群中有时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般在 10%~30%以下,但病死率很
              高,约 90%。
                   传染源  主要是带菌母猪。无病猪场从有病猪场引进种猪或断奶仔猪,如不注意卫生
              防疫工作,使猪群受感染,易引起仔猪大批发病和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带菌母猪由粪便排出病原菌,污染母猪皮肤和乳头,
              仔猪吸吮或舐母猪皮肤时,食入感染。
                   流行特点  仔猪出生后,猪舍保温条件差而受寒,是新生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诱因。

              初产母猪和较经产母猪相比,所产仔猪黄痢发病严重。高蛋白饲养及肥胖的猪容易发生水
              肿病,去势及转群应激也容易诱发水肿病。
                   【临床症状】
                   1.仔猪黄痢  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12h 后突然有 1~2 头全身衰弱,迅速消瘦、脱水,
              很快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糨糊状,并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亡。

                   2.仔猪白痢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糨糊样粪便,灰白或黄白色,气味腥臭,体温
              和食欲无明显改变,病猪逐渐消瘦,拱背,皮毛粗糙不洁,发育迟缓,病程 3~9d,多数
              能自行康复。

                   3.仔猪水肿病  突然发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至废绝,心跳加快,呼吸浅表,

                                                            92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