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猪病防治
P. 107
坏死常限于黏膜表面。大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增大。小肠和小肠系膜淋巴结常不受
侵害。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肠黏膜表面形成伪膜,剥去伪膜露
出浅表糜烂面。
【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
实验室检查。
1.临床综合诊断 本病的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常发生于断乳后的架子猪,哺乳仔
猪和成年猪较少发生。排灰黄色至血胨样稀粪。病变局限于大肠,呈卡他性、出血性、坏
死性炎症。
2.病原学诊断
(1) 直接镜检法 用棉拭子取病猪大肠黏膜或血胨样粪便抹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或
相差显微镜检查,但本法对急性后期、慢性、隐性及用药后的病例,检出率低。
(2)分离和鉴定 目前诊断本病较为可靠的方法。常以直肠拭子取大肠粘液或粪样,
加入适量 pH7.2 的 PBS 溶液,直接划线于加有壮观霉素或多粘菌素等的选择性培养基,
厌氧条件下 38~42℃培养 4~6d,如果观察到无菌落的β溶血区,可在溶血区内钩取小块琼
脂,划线继代分离培养,并同时作抹片镜检,观察菌体形态。进一步鉴定时,可做肠致病
性试验(口服感染试验和结肠结扎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3.血清学诊断 主要有凝集试验(试管法、玻片法、微量凝集、炭凝集)、免疫荧光
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其中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
较好的实用价值。
【防制】
1.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截短侧耳素类的泰妙菌素、沃尼妙林,大环内酯类的泰乐
菌素,林可胺类的林可霉素,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其他如杆菌肽、多粘菌
素、螺旋霉素、庆大霉素、二甲硝咪唑、痢菌净、喹乙醇等已被广泛应用,常用饮水给药
或饲料给药,配合使用口服补液盐饮水。
2.预防 至今国内外尚无可以推广应用的有效菌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虽可控制
发病,但停药后又复发,难以根除,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配合药物防治,
才能有效地控制或消灭本病。
模块四 引起繁殖障碍的细菌病
单元十五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传
染病。临床特征为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睾丸炎,关节炎、滑
液囊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原】布鲁氏菌,革兰氏阴性。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球杆状,次代培养时,逐渐
转变成小杆状,无芽孢及鞭毛,个别菌株可产生荚膜。能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但对某
些染料具有迟染的特点,以此原理设计沙黄—孔雀绿(或碱性美蓝)染色法,本菌染成红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