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猪病防治
P. 112
易感性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啮齿动物是最常见的钩体宿主。本病可传染人。
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猪感染钩体非常普遍,鼠类繁殖快,带菌
率高,排菌时间长,可能终身带菌,其他动物如犬、牛、马、羊也可作为传染源,冷血动
物蛙不但带菌,而且还能排菌,可作为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 各种带菌动物主要通过尿液排菌,污染水、土壤、植物、食物及用具等,
特别是水的污染更为重要。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感染,破损皮肤的感染率高,也可经消化
道或交配(如鼠类)而感染。
流行特点 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夏秋为流行高峰季节。
【临床症状】潜伏期多为 2~20 天,一般而言,本病的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轻
的多,重的少。依其症状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型 多见于仔猪的犬型、黄疸出血型以及波摩那型钩体感染,呈小型暴发或散发,
潜伏期 1~2 周。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 40℃,稽留热,病猪沉郁,厌食,腹
泻,黄疸以及神经性后肢无力,震颤与脑膜炎,有的病猪出现血红蛋白尿。死亡率达 50%
以上。
亚急性与慢性型 以损害生殖系统为特征。母猪表现发热,无乳,个别病例发生乳腺
炎,怀孕不足 4~5 周的母猪在感染 4~7 天后发生流产、死产,母猪流产率可达 70%以上。
怀孕后期母猪感染则产出弱仔猪,不能站立,移动时呈游泳状,不会吸乳,经 1~2 天即死
亡。在波摩那型与黄疸出血型钩体感染所致的流产中,胎儿出现木乃伊化或各器官均匀苍
白,黄疸,死胎常出现自溶现象。成年猪的慢性钩体病通常有轻微或不易察觉的临床症状。
亚临床型 这是大多数猪所表现的形式,主要见于集约化饲养的生长-肥育猪,不表
现临床症状但血清中经常检出钩体抗体。发病率和死亡率低。
【病理变化】
急性型 全身性黄疸与各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以及肝细胞、肾小管弥漫性坏死为特
征。尸体鼻部、乳房部皮肤发生溃疡、坏死。可视黏膜、皮肤、皮下脂肪、浆膜、肝脏、
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出血。胸腔、心包腔积有少量黄色、透明或稍浑浊的液体。脾
肿大、淤血,偶有出血性梗死。肝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被膜下可见粟粒大到黄豆大
小的出血灶,切面可见黄绿色散在性或弥漫性点状或粟粒大小的胆栓。肾肿大、淤血,肾
周围脂肪、肾盂和肾实质出血。膀胱黏膜上有散在的出血点。结肠前段的黏膜糜烂,有时
可见出血性浸润。肝、肾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亚急性与慢性型 身体各部组织水肿,以头颈部、腹壁、胸壁、四肢最明显。肾脏、
肺脏、肝脏、心外膜出血,肾皮质与肾盂周围出血明显(彩图 93)。浆膜腔内有过量的
草黄色液体与纤维蛋白。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有时在肝脏边缘出现 2~5mm 的棕褐色
坏死灶。
成年猪的慢性钩体病,肾脏的病变最明显,肾皮质出现大小为 1~3mm 的散在性灰白
色病灶(彩图 94),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的红晕,有的病灶稍突出于肾表面,有的则稍凹
陷,切面上的病灶多集中于肾皮质,有时蔓延至肾髓质区。病程稍长时,肾脏固缩硬化,
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被膜粘连,不易剥离。组织学检查为典型的间质性肾炎。
【诊断】 母猪怀孕后期流产,产下弱仔、死胎,仔猪黄疸、发热以及较大仔猪与断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