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猪病防治
P. 114
基上生长良好,在绵羊血琼脂上培养24h形成3~4mm瓷白色、不溶血的菌落。凝血酶阴性,
耐热DNA酶、酯酶及透明质酸酶阳性,甘露醇和羟基丁酮阴性。猪葡萄球菌可以分为有毒
力型和无毒力型两种菌株,这两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于猪的皮肤上。毒力型菌株产生的表皮
脱落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猪葡萄球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尘埃、干燥的脓血中能存活几个月,加热80℃
30min才能杀死。对龙胆紫、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菌株。
【流行病学】
易感性 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后不久的仔猪。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猪葡萄球菌通常存在于猪舍地面、空气或健
康猪的皮肤、鼻黏膜、眼结膜及母猪的阴道中。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仔猪间的相互啃咬、断尾、断脐、打耳号、
产床粗糙不平会引起皮肤损伤;母猪疥螨严重时把疥螨传播给仔猪引起皮肤损伤;密闭舍
饲养条件下,猪舍光照不足,皮肤抵抗力差等因素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
流行特点 本病多散发,也可呈流行性,这主要取决于母猪是否有免疫力。通常在无
免疫力的猪群引入带菌动物后发生,并常常连续感染几窝由没有免疫力的母猪所生的仔
猪。将没有免疫力的母猪引入被感染的猪舍,其所生仔猪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发病。仔猪病
死率达 70%。
【临床症状】哺乳仔猪渗出性皮炎最早可见于产后 7 日龄的仔猪,而 15~20 日龄发病
率最高。开始时皮肤排出物增多,肤色呈红或铜色。在腋下和肋部出现薄的、灰棕色片状
渗出物,经 3~5 天扩展到全身各处,其颜色很快变暗并富含脂质。触摸病猪皮肤温度增高,
被毛粗乱,渗出物直连到眼睫毛上,并可出现口腔溃疡,蹄球部角质脱落。病猪食欲不振
和脱水,发病严重的仔猪体重迅速减轻,并在 24 小时内死亡;通常在 3~10d 内死亡。病
猪不表现搔痒,发热也不常见。同窝仔猪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耐过猪生长变慢。
【病理变化】早期病变包括皮肤变红和出现清亮的渗出物,轻刮腹部的皮肤即可剥离。
早期病变常出现于口、眼、耳周围及腹部,较晚的病例由于泥土和粪便粘在感染皮肤上而
致病猪覆盖一层厚的、棕色、油腻并有臭味的痂皮,在恢复期期,皮肤变干并结痂(彩图
95、96)。死亡猪尸体脱水并消瘦。外周淋巴结通常水肿或肿大。在肾的髓质切面中可见
尿酸盐结晶,在肾盂中常有粘液或结晶物质聚积,并可能出现肾炎。
【诊断】通常依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诊断。病猪不发热,无搔痒,病变全身化,以及
同一窝仔猪外观表现的严重程度不同,这些都是该病的特征。
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涂片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以及动物接种试验等。
【防制】
1.治疗 应用抗菌药物注射治疗有一定疗效。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严重感染时治疗效
果不佳。联合使用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或磺胺类药和抗菌增效剂对猪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
制作用,体表治疗可用 45℃的 0.1%高锰酸钾溶液、氯己定等消毒药液浸泡,或用碘伏喷
涂以清除体表感染;脱水病猪,可口服电解质进行补液。
2.预防 用分离于发病猪场的菌株制成自家菌苗对产前 4 周和 2 周的母猪进行注射,
对新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