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猪病防治
P. 118

病程发展较缓慢,可能度过两周,多数可治愈。反之,则病死率极高。
                   【病理变化】病畜死亡后无典型有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仅在黏膜、浆膜及脊髓等处

              有小出血点。四肢和躯干肌间结缔组织有浆液浸润。病猪由于窒息死亡时,血液凝固不良
              呈黑紫色,肺脏充血及水肿,有的表现异物性坏疽性肺炎。
                   【诊断】根据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并结合创伤史,即可确诊。
                   【防制】
                   1.预防    防止外伤感染,新生仔猪的脐带以及去势和手术部位要严格消毒。

                   2.治疗   按照消除病原、镇静解痉、中和毒素和加强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
                   将病猪安放在安静、光线柔和的室内,以减少刺激,这是很重要的措施。
                   对病猪局部创伤进行处理,必要时可将创口扩大,用 3%双氧水或 l%高锰酸钾液冲洗

              干净,再撒入碘仿硼酸合剂,也可用 40 万 IU 青霉素,每天 1 次。创伤周围用青霉素作分
              点注射。
                   破伤风抗毒素 10 万~30 万 IU,加入 5%葡萄糖液 500ml,静脉滴注,也可肌内注射
              20 万~30 万 IU,分 3 次或—次全剂量注入。

                   镇静解痉可选用 25%硫酸镁注射液静注,氯丙嗪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注,静松灵肌
              内注射,水合氯醛 25~50g 灌肠或配成 10%浓度静脉注射 100ml。
                   破伤风病猪没有治疗价值,通常作淘汰处理。

                                            单元二十一   猪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
              染病。猪炭疽的病变特点是以咽峡部肿胀坏死为特征。
                   【病原】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的大杆菌。在病料中单在或

              2~3 个菌形成短链,有荚膜。在培养基中常形成长链,一般不形成荚膜。在氧气充足、适
              宜的环境(12~42℃)中能形成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
              色、不透明、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规则,呈卷发状的大菌落。

                   炭疽杆菌菌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20%漂白粉、0.5%过氧乙酸都能将其杀死,
              但其芽孢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能存活 32~50 年,150℃干热 60min 才能杀死。对青
              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易感性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而猪对炭疽有相当强的抵抗力,

              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率低。在炎热的夏季,吸血昆虫多,雨水多,尤其在洪水泛滥后易
              发生传播,多为散发。人炭疽多发生于和炭疽病畜或其皮毛接触的人。
                   传染源  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炭疽杆菌存在于各器官、组织及血液中,血便、
              脓汁,特别是天然孔流出的血液中含菌量最多。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吸血昆虫叮咬、皮肤损伤而感染,猪吃了
              含有炭疽芽孢的骨粉或污染的饲料等,均能引发本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 1~3d,最长达 14d。
                   1.败血型(最急性型)  通常见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猪的败血型炭疽少见。


                                                           111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