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猪病防治
P. 115

在管理上,应从加强环境卫生、控制母猪疥螨感染、减少仔猪创伤感染三方面入手。
              及时治疗母猪和仔猪的局部损伤,有助于预防本病。

                                         单元十九   猪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其

              特征是多种组织坏死,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道黏膜,有的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
              灶。
                   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我国以猪,牛、绵羊,马、鹿发生较多。
                   【病原】

                   坏死梭杆菌为多形性杆菌。在感染组织内多为长丝状,也有呈短杆状及球状的。老龄
              培养物则着色不匀,似串珠状。本菌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为严格厌氧菌,对氧非常敏感。在加有血清、血液、酵母浸出液、葡萄糖、半胱
              氨酸、肝块的培养基内生长旺盛。在血清琼脂上培养 48~72 小时,形成表面有条纹,边缘

              呈波状的小菌落。血液琼脂平板上呈β溶血。加入 0.01%的亮绿或 0.02%的结晶紫,或者
              加入新霉素 200ug/m1 和万古霉素 7.5ug/ml 都能抑制杂菌生长,可以获得本菌纯培养。
                   本菌能产生内毒素和杀粒细胞毒素,前者可致组织坏死,后者可使吞噬细胞死亡,释
              放分解酶,使组织溶解。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如 3~5%来苏儿、l%的高锰酸钾、1%
              福尔马林和 4%醋酸溶液等均能在短时间内杀死本菌。日光照射 8~10 小时,65℃加热 15
              分钟以及煮沸立即死亡。土壤中存活 10~30d,粪中存活 50d。本菌对青霉素、卡那霉素、
              四环素和磺胺类药敏感,对万古霉素耐药。

                   在本病的一些病例中除坏死梭杆菌外,还可分离到巴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
              菌、化脓棒状杆菌、黑色素及结状拟杆菌、化脓球菌、螺旋体或霉菌等。
                   【流行病学】
                   易感性  本病可侵害多种动物。家畜中以猪、绵羊、山羊、牛、马最易感,幼畜比成
              年畜易感。实验动物中以兔和小鼠较易感,豚鼠次之。

                   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坏死梭杆菌是多种动物消化道的一种共生菌。病
              猪的粪便以及被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都有本菌存在。低洼潮湿地带更适合本菌生存。
                   传播途径  本菌很少或不能侵入正常的上皮,当皮肤和黏膜由于外伤、病毒感染、或

              其他细菌感染而受到损伤时,很容易被感染。局部病灶中的坏死梭杆菌易随血流而散布至
              全身其他组织或器官,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
                   流行特点  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多雨、潮湿及炎热的季节多发。本病常与猪瘟、副
              伤寒、口蹄疫、猪痘等并发或继发。

                   许多因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如猪圈卫生条件差、泥泞、吸血昆虫叮咬、过度拥挤、
              缺乏钙、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饲料中混有粗硬的杂物等。低湿地带或多雨季节,闷热、
              潮湿、污秽的环境等均可使猪易感性增强,
                   【临床症状】
                   潜伏期从数小时至 1~2 周,一般 1~3d。


                                                           108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