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猪病防治
P. 105

3.亚临床型  感染猪体内有病原体存在,由于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不引起人们的关
              注,但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病理变化】病变多见于小肠末端的 50cm 和结肠螺旋的上 1/3 处。肠壁增厚,肠管
              直径变粗,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黏膜形成横向和纵向皱褶(彩图 81、82),黏膜
              表面湿润而无粘液,有时附有颗粒状炎性分泌物,黏膜肥厚。
                   坏死性肠炎的病变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和炎性渗出物形成灰黄色干酪样物,牢固地附着
              在肠壁上(彩图 83、84)。

                   局限性回肠炎的肠管肌肉显著肥大,如同硬管,习惯上称“软管肠”(类似于塑料制
              的水龙带)。打开肠腔,可见溃疡面,常呈条形,毗邻的正常黏膜呈岛状。
                   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的病变同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回肠壁增厚,小肠内有凝
              血块,结肠中可见黑色焦油状粪便(彩图 85、86)。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组织学检查  粘膜由不成熟的上皮细胞排列形成肿大的分支状腺窝。与正常腺窝相
              比,正常腺窝只有一层细胞厚,而感染的病变腺窝常常有 5~10 层或更多层细胞那么厚。
              很明显,整个腺窝出现大量有丝分裂现象。其它感染细胞的核可表现为肿大的小泡结构或

              呈颜色较深的细长纺锤形。杯状细胞多缺乏,而如果杯状细胞重新出现在肠腺窝深处,则
              预示炎症开始消退。没有并发症的病例,粘膜固有层都是正常的。银染、特异性免疫学染
              色或电镜观察,可以发现感染的部位有大量的劳氏胞内菌,位于感染的上皮细胞顶端胞浆
              中。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尸体剖检时,对肠黏膜涂片,
              并用改良的 Ziehl-Neelsen 染色法检查细胞内细菌,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对病变的肠段进行
              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到肠黏膜不成熟的细胞明显增生有助于诊断。
                   用适宜的细胞系,如 IEC-18 大鼠肠细胞或 IPEC-12 猪肠细胞以分离病原菌,是一种
              可靠的诊断方法。

                   此外,还可采集猪粪便或血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等技术进行诊断。
                   防治    本病应从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及抗菌药治疗等多方面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1)实行全进全出制,有条件的猪场可考虑实行多地饲养、早期隔离断奶(SEW)
              等现代饲养技术。

                   (2)严格消毒,灭鼠,搞好粪便管理,尤其是哺乳期间应尽量减少仔猪接触母猪粪
              便的机会。
                   (3)尽量减少应激反应,转栏、换料前给予适当的药物可较好地预防该病。

                   2.药物防治  抗菌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抗菌药有大环内酯类(如
              泰乐菌素)、四环素类、双萜烯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等)、喹噁啉类和林可霉素等。
                   3.免疫接种  国外已研制出猪增生性肠病无毒活疫苗,据报道能有效控制本病。

                                              单元十四   猪痢疾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俗称猪血痢,是一种以粘液出血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98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