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鏡報2018年4月號
P. 24

港澳政經

































                                                                                ◆2018立法會補選,九龍西建制
                                                                                派候選人鄭泳舜(右四)勝出。
          補選結果看出香港政治版圖微妙變化




              是次3‧11立法會補選建制及民主派各取得兩席,打破民主及建制派得票六四比的
          說法,創造奇蹟和歷史。補選結果亦讓廣大市民擦亮眼睛,大家已厭倦議會拉布,期望
          立法會及社會今後可重回正軌。市民期望立法會議員能夠理性問政,將重點放在發展經
          濟、關注民生、彌合社會裂痕之上,而不是不斷激化社會矛盾。

          ☉文/曉晞

          香    港政壇一直主要分為建制與民主兩派,自2014                     中間派產生厭惡感導致選情冷淡
                                                              今次補選雖然在各地區直選和功能界別都有激
               年9月的「佔領中環」運動和2016年旺角騷
          亂後,催生自決與本土派候選人。到了新界東補選                          烈競爭,但地方選區的整體投票率只有約43%,總
          前夕,進行了一次破局的政治選擇,已不是立法會                          投票人數為90.4萬人,較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
          中泛民建制的平衡的比例。「本土派」的崛起,令                          58.28%低了15個百分點,創出自2010年立法會補選
          香港政壇由建制、泛民二元對立,變成有「天下三                          以來新低。投票最低則是新界東,全日累積投票率
          分」之說。由於2016年10月的立法會宣誓風波,至                       僅42%。至於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的全
          今先後有青年新政成員梁頌恒及游蕙禎,與另外多                          日累積投票人數約為5,300人,累積投票率70%,較
          名議員劉小麗、姚松炎、羅冠聰、梁國雄等6名非                          2016年下跌9.07個百分點。有評論認為,這是經過
          建制派議員因未能完成宣誓儀式被褫奪議席。新界                          2016年底的立法會宣誓風波、人大釋法等事件,令
          東、港島、九龍西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                          很多香港人的無力感愈來愈大,尤其中間派選民會
          界的四個出缺議席的補選,於3月11日進行。                           產生厭惡感,導致今次補選選情冷淡。另一方面,


          14  鏡報月刊  2018年4月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