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Demo
P. 4
【鐵國山抗日義民─柯鐵虎】(西元 1875 年─ 1900 年)
柯鐵,號鐵虎,生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 年),斗六石榴班人。柯鐵的父親務農維生,母親很早就過逝 了,家中共有兄弟四人,柯鐵排行第三。柯鐵以膽識過人著稱,少年時代便開始跟隨父親與哥哥進行抗 日游擊的危險工作。無奈父親與兄長皆被日軍捕殺,僅柯鐵一人倖免於難。柯鐵在悲憤之餘,決心更加 積極投入抗日事業。在當時極富盛名,與北部的簡大獅、南部的林少貓並稱為抗日義民「三猛」。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 1895 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台灣人民激於民族意識紛起 抗拒,當時年僅二十歲的柯鐵招募抗日義士數百名據守大坪頂,並改其名為「鐵國山」,作為抗日之根 據地。光緒二十二年,日軍初抵鐵國山,許多人見日軍勢大,紛欲走避,柯鐵慨然道:「我們是可以擊 敗日軍的,你們要走便走,何不將槍械彈藥留給我?」有部分鄉勇願與柯鐵並肩抵抗日軍。柯鐵先連發 槍擊日軍人數最多之處,讓日軍懷疑中伏而撤逃,再憑藉自己熟悉地勢、身手蹻健,以一人之力對抗日 軍五百餘人,日軍的兵裝糧秣到處散落,死傷無數。從此柯鐵威名大振,「鐵虎」之譽,自此由來。
此後日軍屢攻鐵國山不克,死傷極是慘重,乃改採懷柔策略,設法招降柯鐵,柯鐵始終堅定立場、不為 所動。日軍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續派遣白井新太郎對義軍進行招降,柯鐵依然嚴峻拒絕,並繼續抵抗。 後來由於部眾苦勸柯鐵接受談判,乃與日軍議定規章、和而不降。不料日軍名為懷柔,其實是意圖鬆懈 柯鐵防備,進而一舉擊滅。柯鐵在覺察情勢不利後再次率眾抵抗,無奈其時舊部已散、不利作戰,節節 敗退。終於在光緒二十六年(西元 1900 年)退至打貓東堡竿蓁籠的一處岩窟中時不幸因病逝世。壯志未 酬身先死,留下一段未完的抗日志業與永受後人敬仰的民族情操。
柯鐵在鐵國山的抗日義舉較諸日本治台時期大小數十件抗日事件,堪稱是其中時間最長、過程最慘烈、 日軍傷亡最重、分布區域最廣之抗日活動。而柯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破釜沉舟、死而後已之抗日 精神,其民族氣節之高亮,堪為台灣地區繼鄭成功後民族運動之第一人。
四、長和宮之歷史紀錄
據研究宗教行為的學者指出,宗教的存在具有生存、整合和認知三種基本的功能。宗教的生存功能是指 宗教信仰能彌補、安慰人類在與自然搏鬥,以求生存過程中,所產生的挫折及憂慮心理,當人類在求生 存的過程中,面臨種種的困難或挫折時,宗教信仰多能適時地予人類相當程度的助力,使人有信心生存 下去。宗教能補救現世社會非法解決或現代科技無法解決的問題,具有綜合神靈信仰、人文精神及教化 勸世的功能。
由於人類對自然界事物的不確定感和恐懼的心理因素,使自然崇拜成為人類最早形成的信仰之一。其觀 點是假設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有靈魂的存在,人類對其現象無法嘆服或無可奈何,加上宗教生存的必要 性,間接使人類對自然產生依賴嚮往和敬服感,不論是上天、大地、山川、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現 象,或動植物,在這種必然的趨勢下,成為人類崇信的目標。其中,由天體系統和人物化刻意結合而產 生的「星辰信仰」,在自然信仰中,成為重要且歷久不墜的信仰受體,經過時代和環境的累加,術數、 方位觀念的結合、浸化,為「星辰信仰」增添一層神祕面紗,加以東漢以來道教的兼容並蓄及推波助瀾, 佛教教義的挹注,兼以動物信仰、圖騰象徵信仰、人物信仰和民間術數擇吉文化的普及等多元因素的影 響與融合,使得「星辰信仰」的體系更形壯大和具體化。
台灣寺廟是台灣基層社會的一個村際組織,它不只是民間信仰的中心,也是聚落自治及行會自治中心。 石榴班社區也不例外,其信仰中心為供奉聖母媽祖娘娘(社區居民口中的「斑鳩媽」)的長和宮。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