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Status & Ritual Chinese Archaic Bronzes
P. 18

中國古青銅器概說

    工藝器物巧奪天工,且有助認識有關的民族及文化,自然叫人愛不釋手。然而除去美學
    取向外,從中更可窺探當時的科技水平。就此而言,瓷器須高溫燒製,青銅器須高溫冶
    鍊,最能驗證古代工藝科技的具體成就。

    眾所周知,中國早在漢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 便已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等技術,成為
    難以匹敵的科技強國,而商 (約公元前1600–約公元前1030) 周 (約公元前1030–公元前
    221) 兩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更於漢代發軔千年之前即已面世,可見科技發展早已有跡
    可尋。事實上,商周青銅舉世無雙,足證中國科技遠在上古已然成就輝煌。有見及此,
    佳士得特別蒐羅青銅禮器之中的精品於本年11月10日推出拍賣,一證其盛。

    冶煉青銅於商代已臻成熟,並廣泛用以鑄造喪葬禮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等,其中
    又以食器、酒器為最大宗,並可細分為盛器、炊器、溫酒器、食器、飲器等。盛器形制
    以尊、壺一類居多 (拍品6、11、13)。炊器、溫酒器 (拍品4、7、9、18、19) 則一般下
    有柱足或扁足,圜底的有三足,方底則有四足,高架於火上,可保受熱均勻。東周 (公
    元前770–221) 的炊器,袋足多呈蹄爪狀 (拍品9、16、22)。鼎屬炊器,商代及西周 (約
    公元前1030-770) 的鼎多具立耳 (拍品4、9),早期的立耳自口沿垂直而上 (拍品4),較晚
    期的則自口沿橫出,再轉而向上。斝、爵 (拍品18、19) 等溫酒器,與炊器鬲 (拍品7) 一
    般,口沿均有菌形立柱。立耳及立柱,大抵為方便從火中取出器具而設 (或以棍棒貫穿
    雙耳,又或以火鉗之類夾住立柱)。食器 (拍品14、17、20、22、23) 大多敞口,下有圈
    足,形俏現代碗盤。自西周開始,青銅器多有蓋,以利保存牲餚,又可防止酒水蒸發 (拍
    品22、23、29)。酒器方面,則有盉 (拍品24) 以及口沿呈喇叭形的觚 (拍品8)、尊 (拍品
    12、21)。三者皆侈口,腹部略鼓,束腰,下有圈足,器形十分相似,只是觚與尊的比例
    略有調整,以觚略感修長,尊則偏向凝重。

    商代青銅器大多為用於祭祀的彝器,因而大多鑄有銘文,記載所祭祖妣父母等名號,亦
    即所謂金文,時代與甲骨文相若。甲骨文指商代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卜辭,為漢字的
    濫觴。商代青銅銘文只有寥寥數字,甚至只有一字,疑為人名或氏族徽號。是次推出的
    商代青銅器中,有三件鑄有銘文 (拍品8、18、19)。商代銘文位置頗為一定,例如爵 (拍
    品18、19)鑄於鋬下,觚、尊鑄於足底,鼎則鑄於內壁。商代銘文大多無從稽考,酒器觚
    上的單字亦不例外,但由於另外見諸最少兩件青銅器,故或為人名。拍品19的酒器爵上
    所見的單字「丙」,則當為人名無疑。至於拍品18的爵,因有「史父癸」三字銘文,可
    知是為父癸而鑄。

    時至西周,青銅器既用於祭祀,亦用以記事。此一時期的青銅禮器,承襲商制,銘文字
    數同樣不多。從銘文「衛箙父辛」可以推斷,酒器尊 (拍品12) 是為父辛而鑄,而另一
    件尊 (拍品21) 的銘文「X乍寶尊彝」,雖有一字未能釋出,大意當為禮器由某人某族所
    鑄。同一銘文亦見諸賽克勒博物館館藏的一件食器簋上,可見青銅禮器常以各色形制的
    器具配成一組。

    西周時期的記事青銅器,銘文較長,字數甚或過百,內容或有關一場勝仗,又或封邑賞

16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