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Status & Ritual Chinese Archaic Bronzes
P. 20

紋,於西周由對峙鳯鳥紋取而代之。及至西周晚期(公元前九至八世紀初),幾何圖案蔚然
    成風,其中有經簡化或抽象化的早期紋樣,有將器面一分為四的簡單繩紋,有呈羽狀鱗
    狀 (拍品9) 的,也有波曲起伏 (拍品17) 或相交纏繞等新穎款式。此外,器物底部 (拍品
    17) 及捉手 (拍品22) 鏤空,亦頗為流行。

    中國的青銅器雖以圓、方、橢圓等幾何形制居多,但早於商代已開始參照鳥獸的造型,
    其中的名器包括三藩市亞洲藝術館館藏犀形尊 (B60B1+)ii、哈佛藝術博物館館藏水牛尊
    (1919.103)iii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藏象形尊iv等。雖然傳世稀少,鳥獸造型亦可
    見諸是次推出拍賣的酒器鳥形盉 (拍品24) 及戰國晚期禮鼓錞于 (拍品5) 上的斑駁虎鈕。

    東周 (公元前770–221)早期,以棱脊分割器面及以密地襯托主體紋飾等傳統風尚日漸式
    微,取而代之的是通體連綿的圖案,另配以纖巧交錯的紋飾,其細膩優美的風格,從食
    器蓋鼎 (拍品9) 可見一斑。器上一道變形蟠螭紋,相交重複,規整均稱,平添活潑美感。

    至春秋戰國 (公元前475–221),時風又再一變。各類變形龍紋及源自東周早期的紋飾逐
    漸消聲匿跡,拍品之中的食器豆 (拍品23) 可以為證。這件青銅豆,形體酷似扁球,下承
    長柄圈足,足上滿布卷草紋,整體高佻流麗,比例適中,素面與裝飾比對分明,蓋上捉
    手渾圓,與侈足互相呼應。戰國時期崇尚絢麗,青銅夾雜鑲嵌金、銀、綠松石、孔雀石
    等,時有所見,像是件精品般單以紅銅點綴口沿,可謂相對樸實無華。

    與前代相比,漢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的青銅器更趨返樸歸真,往往如蒜頭壼 (拍品
    6) 或方壼 (拍品11) 一般,完全未有施加任何紋飾,又或如盛器壼 (拍品13) 一般,僅僅帶
    有橫條坑紋。如與軀體比較,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9) 的青銅器,底部偏向短小 (拍品
    6、11),東漢的則偏向高大,大有別出心裁之感 (拍品13)。

    在中國青銅時代的全盛時期,青銅器不再以禮器為限,而是兼有各色各樣的生活用器,
    例如車馬器 (拍品2)、熏爐 (拍品3)、鐘 (拍品10、15)、錞于 (拍品5)等。編鐘盛行於
    周代,依大小成套鑄造,是中國古代最矚目、最響亮的樂器。2典型的鐘,外壁共有枚四
    組,按橫竪排列,正背兩面各有兩組 (拍品15)。鐘上飾有交連線條,間以凸點,或仿照
    星宿。錞于 (拍品5) 並非樂器,據說是用於發號施令,行軍布陣。

    漢代的熏爐,可以博山爐 (拍品3) 為代表。博山爐,主體呈豆形,下承修長侈足,幾近乎
    平,其上的山形錐蓋,飾紋有如茂密林木,鏤孔除可供香煙徐徐上升外,並隱含世外洞
    天之意。順帶一提,古代點燃的是香木香料,並非香枝。

    冶鑄技術方面,中國商周青銅器採用塊範鑄成,與其化文明古國所採用的失蠟法大不相
    同。工匠首先按照器形,用陶泥塑造模型,在陶泥尚未乾透前,雕刻或壓印紋飾,然後
    送入窑中高溫烤烘。模型燒成後,再舖壓上濕泥,燒製後即成塊範。一切就緒後,將
    外範置於泥芯四周,對齊接合,即合成完整的陶範。位置固定後,將陶範器足朝上,口
    沿、捉手等朝下,上下倒置,沿泥芯與外範之間的管道,澆灌青銅熔液,範內及熔液的
    氣體可循相關的氣孔排出。待拆去外範冷卻後,青銅器即脫胎而出。由於上下倒置,青
    銅熔液會滙流至口沿及捉手,即使表面形成氣泡,亦僅限於器足等處,確保成器不會在

18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