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Web性能权威指南
P. 87

有应用都会或都将会通过无线网络交付,只不过某些应用通过无线网络来获取的步
               伐会走得更快一些。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有线应用,交付方式是有线还是无线,用
               户才不关心呢。

               无论连接方式是有线还是无线,应用都应该一如既往地正常运行。从用户角度说,
               他不用考虑底层技术,但作为开发人员,则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在应用中弥
               合不同网络的差异。好消息是,我们用来优化无线网络的各种手段,在其他场景下
               也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5.2 无线网络的类型


               网络由一组设备互相连接构成。对无线网络而言,无线电是通信媒体。可是,同为
               无线电媒体,应用范围不同、拓扑结构不同、使用场景不同,相应的网络技术也迥
               然不同。下面,我们就从地理范围角度对无线网络技术加以分类(表 5-1)。

               表5-1:无线网络的类型

               类型                 范围             应用                 标准
               个人局域网(PAN)         个人活动范围内        替代周边设备的线缆          蓝牙、ZigBee、NFC
               局域网(LAN)           一栋楼或校园内        有线网络的无线扩展          IEEE 802.11(Wi-Fi)
               城域网(MAN)           一座城市内          无线内联网              IEEE 802.15(WiMax)
               广域网(WAN)           世界范围内          无线网络               蜂窝(UMTS、LTE 等)
               这种分类方式既不全面,也不精确。很多技术和标准最初都源自某个特定的使用场
               景,例如蓝牙技术最初就是针对 PAN 应用和为替代线缆而出现的。这些技术随着
               时间推移功能不断增强,应用范围和吞吐量也不断扩大。比如,蓝牙技术现在就支
               持在高带宽使用场景下与 802.11(Wi-Fi)的无缝互操作。类似地,WiMAX 最初
               的应用场景是定点无线连接,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具备了移动能力,从而成为了其他
               WAN 或蜂窝技术的替代方案。

               上述分类方式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分清各种技术之间的界限,而在于突出每种使用场
               景下的宏观差异。有些设备的供电可以连绵不绝,而其他设备则需要随时考虑节省
               电量。有些需要 Gbit/s 级的传输速率,而有些生来只能传输几十到几百字节的数据
              (如 NFC)。有些应用需要实时在线,而其他应用则可以容许延迟。正是包含这些在
               内的很多因素决定了每种网络的最初特点。然而,每种网络技术一旦付诸应用,就
               会进一步发展。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处理器速度越来越快,调制算法越来越先进,
               加上其他方面的改进,使得每种无线标准的应用场景和性能都得到了扩展。






               70   |   第 5 章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