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Web性能权威指南
P. 91

带宽是一种稀缺、昂贵的资源。关于当前分配方式是否公平的讨论不绝于耳,也
                有很多相关的专著出版。放眼未来,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这种争论还将持续
                升温。


               5.3.2 信号强度

               除了带宽之外,无线通信的第二个限制因素就是收发两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也叫信
               噪比(SNR,Signal Noise Ratio)。本质上,信噪比衡量的是预期信号强度与背景噪
               声及干扰之间的比值。背景噪声越大,携带信息的信号就必须越强。

               本质上,所有无线电通信使用的都是共享媒体,因此别的设备很可能在这个媒体
               中产生干扰信号。比如,以 2.5  GHz 频率工作的微波炉很可能与 Wi-Fi 使用的频率
               范围重合,从而产生交叉干扰。此外,邻居家的 Wi-Fi 热点,甚至同事访问同一
               Wi-Fi 网络的笔记本电脑,同样可能对你的数据传输产生干扰。
               理想情况下,你应该是某一频率范围内的唯一用户,而且也没有背景噪声和干扰。
               可惜的是,这是不现实的。首先,带宽很稀缺,其次,要实现无线通信必须有很多
               设备参与。因此,如果想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数据传输速度,要么增大
               发射功率,也就是提高信号强度,要么缩短收发两端的距离——或者双管齐下。


                          路径损耗,或叫通路衰减,指的是信号强度随距离降低。实际的降低速率
                          因环境而异。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超出了本书范围,如果你好奇的话,可以
                          自己搜索一下。

               要理解信号、噪声、发射功能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可以想象你在一个小房间里跟距
               离你 6 米远的一个人说话。如果房间里只有你们俩人,你们只要用正常音量讲话即
               可。但是,现在假设房间里又来了二十几个人,就像一个拥挤的聚会,每个人都在
               跟另一个人说话。突然之间,你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清对方的声音了!当然,你可以
               提高音量,但这样一来会增大你周围每个人的“噪声”。于是,他们也会相应地提高
               音量,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噪声和干扰。而在知道对方在哪里之前,房间里的每个人
               只能与距离自己 1 米左右的人对话(图 5-2)。假如你曾在吵闹的聚会上怎么喊也没
               办法让别人听见,或者曾弯下腰去跟人大声说话,那你就该知道什么是信噪比了。












               74   |   第 5 章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