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读写有方》7月刊
P. 10
SHIWEN YUEDU SHIWEN YUEDU
热评展示
痛定思痛:加强“三生教育”,刻不容缓!
热新闻
上海 17 岁男孩跳桥身亡 文 / 雷钟哲 来源:彩云网
4 月 17 日,上海卢浦大桥,一男 芸芸众生中、纷繁世界里,每时每刻,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和进行德育
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 想不到的悲喜剧都在上演。特别是某些戳中泪点 教育的抓手,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重视。但毋庸讳
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据悉,男孩 刺中心窝的悲剧,竟然就在亲人眼皮底下猝不及 言,应试教育的实际压力,却并未使“三生教育”
今年 17 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其 防地发生,让家人心如刀割,让路人悲悯唏嘘。 达到入脑入心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其中的“生命
教育”,还未切实让所有孩子真正认识生命、尊
上海 17 岁男生在卢浦大桥上的决绝一跃,就是
母称,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 一个犹如剜心的伤痛。 重生命、珍爱生命,达到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程度。
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跳桥。120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法国思想家帕斯 生命是一次单向的旅程,之于每个人只有
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卡尔的这句名言,既道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如芦 一次。珍爱生命,就是因为人不可能死而复生,
(4 月 18 日《人民日报》) 苇,又道出了人有芦苇没有的理性。这次不幸发 死而复生要么是童话故事,要么本来就没有真正
生后,网上立马沸反盈天。一如以往对待同类悲 死亡。而作为社会性的人,生命从来就不是个人
情事件那样,有人同情这位母亲;有人痛骂这个 可以任意处置的私产。人来到世间,生命不仅属
孩子;有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长道短、议论 于个人,也属于父母亲人,属于整个社会。古人
一番,乃至横挑鼻子竖挑眼。到了这个时候,人 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1. 重视情绪管理。 就显得特别的明白。 发肤如此,何况生命?再说,生命是精彩生活、
究竟是哪根稻草,最终压垮了这个孩子的 享受生活的本源,是创造的先决条件,皮之不存,
童年忽视情绪管理,长大便是血的悲剧。一定要教会孩子控制
生命,让他有了死都不怕的勇气,现在还不得而 毛将焉附?
自己的情绪,否则即使再出色的孩子,失控起来,将来都有可能走向
知,只能从报道中看到,跳桥前孩子曾与母亲发 当然,我们在强调加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
不归路!现在的孩子普遍娇生惯养,很多人的情绪管理都有问题,他
生口角。据这位母亲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 生活教育的同时,畅通家长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们容不得一点挫折和指责,往往脑子一激动就会做出过激的事情,要
冲突,受到了她的批评。如果真是这样,母亲应 也是教育的题中之义。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也要
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
该反省方式是否适当,孩子应该自省(现在对这 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了解他们心愿,熟知他
个孩子已无意义)承受能力是否太弱;而加强“三 们的诉求,纾解他们的委屈和焦虑;同时剔除娇
2. 加强生命教育。
生教育”,则是痛定思痛的必需。 惯,防止溺爱,适当增加韧性锻炼,增强孩子抗
立意多维度 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生和死,是一对密不可分 客观地说,这些年“三生教育”成为全面 摔打的能力;且让孩子懂得十月怀胎不易、抚养
的自然现象。想要让孩子更加珍爱“生”,就要先让他们从认识“死”
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 教育更难,建塑一颗感恩之心。所有这些,都是
开始。而生命教育,不能再对孩子遮遮掩掩,避而不谈。缺少了对死
展的基本途径和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以及构建 杜绝花朵过早凋零的好办法。
亡认知的敬畏,孩子对生命,自然也就少了几分珍爱。
3. 做智慧父母,用爱、温暖、智慧去守护孩子。
很多父母,可以赴汤蹈火为孩子扫平成长路上的一切障碍,却
缺少耐心,不愿用温度和爱,去孵化一条能从内到外主动打破“蛋壳”
的小生命。
孩子做错事或遭遇挫折,父母的支持和包容,才是他们重整旗
鼓的最有力的底气。父母的责怪,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一块无形
的大磐石,压倒孩子,可能只在分秒之间。
11
10 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梁启超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