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读写有方》7月刊
P. 20
WENBEN HUIDU WENBEN HUIDU
本文在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1. 行文结构: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总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
然后分说汉字演变的两个趋势——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的原因与要求;最后
阐述当前汉字仍然强调简化、规范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总结全文。在分述汉
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时,又从多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全文论证的结构分明,
论述类文本慧读 DU 条理清晰。
WENBEN
读文本 2. 写作方法:文章运用由果溯因的逻辑思路,先呈现汉字演变的概况——不
——助力高中生论述类文本阅读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断简化、不断规范化,然后探究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显出严密的逻辑性;而
在分析原因时,又紧紧扣住汉字自身的特点及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显出说理的
供稿人:江西省南康中学 王朝辉
深刻性;结尾段在说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必要性时,能抓住当今的时代特点
与国际形势,显出辩证的观点与宏阔的视野。
3. 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简洁规范,表达准确,明白晓畅,考生基本不存在阅
读障碍。
汉字的简化与规范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 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 ZHI
KAODIAN 选题所涉及的考点:
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 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 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 知考点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 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 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 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
不断规范化。 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 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 1. 审题:明确题目“指向”,即题目的设题角度、考查方向。
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 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 2. 定答:文本是依据。
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 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1)建立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对应意识。
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
(2)熟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等三种转述方式。
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 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
(3)运用比对策略,特别注意比对范围大小、程度深浅、肯定否定、逻
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 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
辑关系及结论成立的前提。
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 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如此密切;同时,伴随着 3. 选题所涉及的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 XIAO (1)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以
JIQIAO
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 “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规 晓技巧 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 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
(2)强加因果:把原因和结果颠倒;或者两者之间无因果,却说成是有
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绝不是随 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
因果关系。
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 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
(3)曲解原文:选项将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说法遗漏;或更改;或利用多
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 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
义词误导;或断章取义,从而背离了原文的意思,歪曲了作者的观点。
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
(4)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 汉字的简化、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
(5)说法绝对:用一些绝对化的词语来叙述和设计选项,“最佳”“一
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 得迫切。
定”“完全”“不能”“第一”“只要……就”等等,这些都是绝对化词语,
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规范化。其 (摘编自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看到这些词时,一定要谨慎判断。
20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徐 干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