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毕业论文
P. 127

中药饮片霉菌毒素液质检测与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优化

                       学,2009,(12):109-114.

                   [37]郑荣等.薏苡仁中7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J].中国卫生检验

                       杂志,2011,21(2):318-320.
                   [38]谢婷婷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中药材中的伏马毒素 B1 和

                       B2[J].药学学报,2011,(07):822-827.
                   [39]申红红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中药中的玉米赤酶烯酮和 α-玉
                       米赤霉烯醇[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06):1322-1327.


                   [40]韩铮等.中药材中常见真菌毒素分析方法学及代谢动力学研究[D].导师:吴永
                       江;任一平:浙江大学,2011.

                   [4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2]孙立亚等.升麻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2007,(16):1719-1721.

                   [43]杨志福,梅其炳,蒋永培.红花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西北药学杂志,2001,

                       16(3):131-133.

                   [44]张保国等.中药颗粒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态.中国医药杂志2000,35
                       (7):487-489.

                   [45]仇法新等.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中国药房,2007,18(3):

                       163-165.
                   [46]罗晓红等.浅谈中药配方颗粒应用.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22):35.

                   [47]陆泽俭等.中药浓缩颗粒的临床应用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1.
                   [48]杨萍等.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特点[J].山西中医,2011,(09):50-51.

                   [49]原思通等.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思考.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515.
                   医,2009,25(10):53-54.

                   [50] 李林 等 . 中药 配方颗 粒研 究相 关问题 及路 径探 讨 [J]. 山西中
                       医,2009,25,(10):53-54.

                   [51]周维等.红花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02):38-39.




















                                                           107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