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5 - 客家政策20年藍皮書
P. 185
九大客家力意見回饋
183
延續的客家運動,在族群參與 公共領域及行動爭取上,也展 現出新的思維與高度。
促進臺灣多元族群的想像
王甫昌指出,從客家運動對 臺灣族群所提出的願景,在臺 灣族群關係發展上,具有相當 程度的意涵。首先,客家人把 過去臺灣社會對人群的分類, 打破原本的兩組對立(本省與 外省、漢人與原住民族)的概 念,轉而將四大族群(原住民 族、外省、閩南、客家)放置 在同一層次的群族分類上。
臺灣第一個提出四大族群概 念的是客委會前主委葉菊蘭。 她認為,客家與閩南、原住民 族在早期同樣是被打壓的弱勢 族群,「但臺灣之所以豐富美 麗,是因為多元族群、文化多 樣,而客家族群正是組成多樣
性的重要元素。」
客家運動對族群關係發展的 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建構了四 大族群在社會與政治地位上, 皆居於平等立場與公平關係的 論述,這與過去認為的「上下 層級、不同族群文化優劣」有 所不同。相對於 1980 年代外省 人建構的外省第二代人數弱勢 與本省人建構的權力弱勢,客 家族群的弱勢地位反而逐漸受 到重視。之後雖然各族群間仍 有文化差異,但政治文化慢慢 起了轉變,故此論述已可被臺 灣社會超過一半的人所接受, 而成為主流的政治論述。
在臺灣族群關係開始轉變 後,另一個重要的思想改變, 則是從中國大陸的國家想像轉 變為臺灣的國家想像。早期客 家人對自己來源的想像是從中 原南遷的貴族後裔,具有相當
民國 76 年創刊而催生「還我母語」大遊 行及其後續客家運動的《客家風雲》雜誌。
的中原原鄉淵源,這種看法顯 然受到 1930 年代初期《客家研 究導論》一書的影響極深。惟 經客家運動衝擊後,客家人漸 漸萌生出臺灣的國家想像,對 於臺灣是獨立於中國大陸原鄉 之外的存在現況,並且願意在 此狀況下,追求不同族群間和 諧共榮及維護臺灣民主自由體 制的立場,似已達成高度共識。
從以上三點來看,客家運動 的出現對臺灣後來能促進多元 族群的想像,扮演了相當重要 的角色;尤其是民國 89 年政黨 輪替後,更有明顯的改變。葉 菊蘭指出,臺灣的第一次政黨 輪替,就是以臺灣主體性、以 及公平對待多元族群等核心理 念為契機,這也是政黨輪替得 以成功的最大轉捩點。至此, 每個族群都能因此重拾信心, 重建具主體性的國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