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12cases
P. 23
年更達至 520 名學生;老師也由最初 6 人升到去年 20 多人,及至今年近 50
人,這個數目遠超我們預期,是計劃面對的最大挑戰,「變幻原是永恒」,也
成為我們與老師之間的口頭襌!
汲取了大半年經驗,在變幻中碰釘再試,在不同文化中與學校互相包
容、磨合,為了儘量引入更多自主元素,我們向學校爭取留白時間,每學期讓
學生有幾節自選活動;又於下學期於高年班嘗試選修科,讓學生可在花藝、皮
藝或歷奇課之中作選擇,這兩者最受學生歡迎,原因不僅是「好玩」,更因
「有得揀」。一些家長也向我們說,很高興有 LBD,更希望我們將選修科推展
至低年級。
可是,經過首年的超額試驗(我們原以為計劃首年最多只有 130 人),
實在有需要調整今個年度策略,否則會因為要應付不斷膨脹的量而「妥協」
了質。這矛盾也正是所有學校制度的核心問題:學校系統的設計與孩子的天性
根本是對立的,孩子天生好奇、好動、好問、喜好也不同,學校卻將幾十個能
力、興趣皆不同的孩子,關在課室中用同一進度教學。除非學校能因應孩子需
要,在時間表、課程、人手調動及教師工作量上作出改變,否則這個對立就
難有解決的一天。
「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民間機構,我們本著孩子個個不同,教
育要有選擇而成立。由面向家長搞論壇,到獲得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跑
進主流小學嘗試直接參與改變,不僅代表了普通家長也可帶來點點變化,
亦代表了社會開始認同,孩子的多元是要被尊重的,成人應該相信孩子。
我們期待更多學校能加入 LBD 行列,為孩子帶來更適切的學習選擇。
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