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白沙屯媽 北港徒步進香文化年刊第06期 (2020)
P. 6
茶渣餅
檀香粉
手電筒
黑色折傘
湯匙
火缸 鎖頭
白沙屯進香的火缸形狀為縮口圓形瓷製容 專攻細木作,具深厚功夫,在此之前雖未製
器,為確保萬年香火在長途跋涉過程中,持 作過香擔,但其技術足以堪任,現今媽祖神
續燃燒又不損壞火缸,由北港朝天宮人員承 轎的轎桿、及進香頭旗的方天畫戟木桿,亦
襲傳統技法與特定材料,在火缸內外糊上防 出自其手。
火土層,以確保香火安全。
香擔頂座與門板材質為亞杉,遇高溫或潮
裝載火缸的香擔為木製單開式仿廟型,兩 濕時不易龜裂或變型,支撐結構材質則使用
張煥章 攝影
座為一組,一邊裝火缸,一邊裝燃料與工 檜木。整個香擔設計以輕巧耐用為主,不做
具。燃料包括茶渣餅與檀香粉,工具則有鎖
繁複的雕花裝飾,以避免因碰撞造成的損
萬年香火代代傳 頭、湯匙(舀檀香粉)、鉗夾、手電筒(夜 壞。另外,為應付進香途中各種氣候狀況,
設計之初亦將防火、防水等考量在內,如在
間照明)、黑色折傘(避喪)等。
內層刷上隔熱漆防護,避免高溫損壞變形。
方麗雯
茶渣餅,閩南語稱「茶箍籽」,是壓榨茶 同時在支撐結構上另鑿細溝,使構件間緊密
籽取油剩下的渣滓,能長時間燃燒,是白沙 相嵌,以防雨中行進時被雨水滲入。
火,是人類從原始邁向文明的重要指標, 過紙燃燒成灰的物質形式來分享、傳承與延 屯進香一直使用的天然燃料。每年取得的茶
遠古先祖在懂得用火後,從茹毛飲血進入熟 續,象徵媽祖的萬年香火與靈力流傳不絕, 渣餅,密度與耐燃時間略有差異,負責人員
食時代,這不僅是生活方式的巨大進步,更 光明不滅。 須根據經驗,依燃燒煙況判斷何時該添加燃
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而火在燃燒 料,細心保持香火不滅。
過程產生的光和熱,使人類產生敬畏之心, 獨特的進香文物
將其視作神聖象徵,自然形成崇拜。故古往 香擔材質與設計
今來、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中,「火」具有 進火(註 1),是整個進香活動中最重要
重要的特殊意義。 的儀式。白沙屯媽祖百年來帶領信徒跋山涉 目前現役使用的香擔,是民國 90 年時由
水、千里迢迢徒步至北港,就是為了帶回具 拱天宮管委會駱建致委員設計製作,重量約
白沙屯媽祖每年至北港進香,即是向歷史 有靈力的平安之火。「火缸」盛裝萬年香火, 21 斤。早年有信徒從越南訂製敬贈香擔,
悠久、香火鼎盛的朝天宮引請聖火,以增自 「香擔」載運火缸,兩者是白沙屯進香文化 花梨木材質重達 30 斤,挑擔人員略感壓力,
許多重要進香文物,皆是拱天宮管委會駱建致
身靈力。這種廟宇間的交流與火苗遞引,透 中重要的宗教文物。 後委由駱委員另製敬獻。駱委員年輕學藝時 委員的巧手之作。(楊天興 攝影)
04 文化專欄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