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9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979
946 苏东水文集
在东方管理专题研讨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以“论中国管理思想的研
究视野”为题,从东西方文化对比包括理念、思维特征、管理行为各方面上的差异来探讨中国管理思
想,同时提出三个切入点来学习研究和发扬中国管理文化,包括历史的时代特征与现代社会的可比
性,历史的思想文化中代表传统商业精神和智慧的精华对现实管理的借鉴以及历史上深谋远虑,进
退自如的民商巨贾对现代商人的启示。 南京大学的贾良定教授及周三多教授以“论企业家精神及
其五项修炼———中国文化与西方理论融合的视角”为题,强调企业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创造利润
和指向未来。 指出企业家精神由知识素养、熊彼特意义的创新能力和韦伯意义的指向未来三个要
素构成,并提出锻炼企业家精神的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学无涯之知”,不断学习,博文广识。
尽可能掌握古今中外有关的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和方法;第二项修炼是“察此彼之情”,尽可能掌握
全面信息,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知己知彼,有彼及此,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第三项修炼是“悟有无之
道”,明察秋毫,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第四项修炼是“善起政之谋”,依乎天理以正合,不断创
新以奇胜;第五项修炼是“凝经营之神”,建立汇报社会的人生观、诚信勤信的职业观、克制节俭的财
富观,永不懈怠,指向未来。 “学知”是修炼企业家知识素养;“察情—悟道—善谋”是修炼企业家创
新能力;“凝神”是修炼企业家指向未来的精神。 上海外国语大学孙建副教授及陈炳亮通过对西方
激励理论的回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了东方管理学派的“人为”激励理论,它能克服西
方理论的某些缺陷,并得出结论: 可以通过“人为”与“为人”的动态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人为为人”
型组织系统,从而实现个体与组织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复旦大学的彭贺探讨了东方管理研究的
历程、现状与挑战,他指出,作为我国管理学科中的一个亮点,东方管理学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
学科体系。 东方管理研究团队不断扩大、学术研讨会日渐增多、文献积累也越来越丰硕、东方管理
理论日趋成熟、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未来的东方管理研究面临三大挑战: 从该理论提炼向实践运
用和转化;从研究对象向研究方法的转移;从西方训练向本土训练的转向。
在中国管理的专题研讨中,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徐飞教授指出,不管是尚待构建的中国式管
理体系,还是西方既有的管理体系,都包括三个层次: 科学的层次、艺术的层次和哲学的层次。 他
认为,构建中国式的管理体系,除了要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和范式,把中国传统管
理理论的精要发扬光大以外,还应该剖析甄别,去伪存真,并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把“需
体悟”的智慧变成“体系化”的知识;二是把中国传统管理的中心,从对人的关注,转向对组织、对制
度和对流程的关注;三是从过多地对“崇高道德”的提倡,转向对“底线道德”的推行。 复旦大学的苏
勇教授及刘国华探讨了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他们认为,本质上管理科学或运筹学仍
然是一种人为科学,事实上,许多管理科学家都提倡伦理主义,主张把社会的和伦理的关注纳入传
统的“理性”技术和管理决策。 通过联合两者进行分析,可以拉近管理科学或运筹学和商业伦理的
关系。 上海社科院的陈志宏教授分析了2005年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达到100多起。 然而,中国企
业海外并购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他指出,如何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中国
企业应解决法人治理结构、战略、人才、法律、尽职调查、企业文化、细节、模式等问题。 同济大学的
任浩教授及徐雪松从“自利”到“他利”角度探讨了企业慈善捐赠的十大动因,其认为,企业的慈善捐
赠动机有两类: 自利性动机和他利性动机。 自利性动机又可以分为短期自利性动机和长期自利性
动机。 有些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是为了开拓市场空间、缓解竞争压力、响应政府号召;有些企业进行
慈善捐赠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培育社区关系、凝聚员工认同、优化社会环境、承担社会责任;还有
些企业进行慈善捐献是为了: 贯彻为善理念、实现企业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的颜世富副教授及周
晓君阐述了如何对待中西管理思想的问题,强调因为中西方各自的管理思想丰富且精深,不应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