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2
曾桂英說,電視台工作跟先前相比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以前都是做專
題的新聞報導形式,完全沒有做節目的經驗;雖然上過培訓班,但是影像概念不
足,而且以前都是使用實景棚,而不是虛擬棚,因此不知道設備該如何操作,所
以只好努力從做中學。在東森電視服務時,每天上班都很緊張,但為了讓自己更
快進入狀況,總是第一個到公司、最後一個離開。轉行進電視台做節目本身就是
個大挑戰,曾桂英使命感油然而生,只想把它做得更好。早期做了關於原住民教
育的《教育回歸線》,那時曾桂英告訴自己:「我的節目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
就夠了!」,這就是支持她做下去的信念。也曾投入製作過環境議題的節目,自
己寫腳本、搜尋資料,只要是有關土地、環保相關的論文都會閱讀,那時曾桂英
才漸漸了解問題所在,更提到全球原住民議題都很接近,文化、語言、土地的流
失、原始環境的保護,都面臨同樣的困境和挑戰。
曾桂英在國外期間曾進修過幼兒教育,返台便持續關心幼兒環境教育議題,
也希望能多談這方面的問題,無奈當時沒有適合的來賓,所以提及的相當少。之
後她也一直想做兒童節目,正好當時原民台節目組分組,曾桂英擔任文教組節目
副組長,開始規劃兒童節目,才有了不同的節目內容。初期先產製數學節目,那
時節目是以徵案方式,外包給廠商製作,曾桂英常覺得廠商沒有達到她想要的結
果,她認為教育不該制式化,應該是要活潑的,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延伸先前
產製數學節目的精神,為了實踐她與小孩間的科學連結,曾桂英開始製作科學節
目,但是初期遇到許多瓶頸,與廠商溝通未能達到想要的內容、深度;當時,剛
好科普計畫辦公室有個補助案,曾桂英便和廠商一起提案,通過後由電視台自行
製作,後製再由外部廠商協助。
《科學小原子》節目起初提案為 52 集,後來一發不可收拾,總共做了 65 集 ,
這是因為節目到許多學校舉辦巡迴影展,廣受好評,在關尚仁老師、各界支持及
編列預算仍有結餘的情況下,又多製作 13 集。製作期間不可避免地遇到許多問
題,畢竟節目製作群都不是科學專家,要從傳統文化切入科學元素常會有不確定
性,即使有不同領域的科學顧問、老師協助,但專家的見解有時也會出現分歧,
甚至發生拍攝完畢後內容有誤,或是畫面呈現不如預期,導致必須重拍。提及重
拍這項重要的抉擇,曾桂英回憶,當時被上級罵到臭頭,但為了節目品質毅然決
定重拍。她堅持教育節目要的並非僅是教學,而是要有實境感,畫面呈現也得要
活潑。曾桂英強調,孩子不是演員,當你給他劇本、台詞,必須以最自然的形式,
呈現的畫面才會動人有趣。她同時提到,節目在與學校討論選角時,不會特別挑
選資優模範生,而是要能天馬行空富有想像力、愛發問的孩子,才能如實的把教
學現場拍得真實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