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3
●2012 兒童少年節目獎一科學小原子
「科學的多樣貌,讓節目內容多了更多可能。」曾桂英回憶《科學小原子》
製作過程中,在科學觀點下展現原住民文化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無論是文化、科
學顧問團隊及拍攝的科學老師都要十足磨合,才能把效率提升。當節目組決定要
拍什麼主題後,便會由企劃和部落耆老溝通,了解主題的全貌,再由科學顧問團
仔細探討如何呈現主題?如何從文化中切入科學元素?以及切入哪方面的科學
元素?但是即使經過這樣一步一步的探索,還是曾經發生過拍攝完畢後,在科學
詮釋上認為有誤,只好保留文化、重拍科學部分的情況。為了讓孩子更快理解、
融入,科學老師在拍攝前會準備科學遊戲,並且不斷更新內容,甚至時常在前往
拍攝地點的途中,臨時更改遊戲內容,到當地重新準備材料。曾桂英笑說,做節
目就是會有很多突發狀況,需要考驗臨場反應。
近幾年,曾桂英多半從事管理工作,但仍想製作科學節目,她遺憾當初製作
節目時沒把團隊訓練好,一起合作的執行製作離職,而企劃現在也當了製作人,
雖然現在電視台把重點放在族語節目,但仍會持續努力製作科學節目。尤其近期
參加節目模式製作指南(TV Format Bible)人才培訓的課程,讓曾桂英開始思
索科學節目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教育性節目不被侷限,讓年輕人的創意更能
得到發揮。曾桂英認為,不僅綜藝節目,科學節目也能實境化、也可以展現益智,
未來希望能開創科學節目模式製作指南先河,除了申請政府補助案,甚至把版權
賣給其他國家,藉此增加國際視野與額外收益。由於時下年輕人很少接觸傳統媒
體,曾桂英思考,該如何把科學節目、知識結合到時下的社群媒體,讓資訊與娛
樂結合。她也讚許台灣的年輕人都很有創意,但要設法引導他們把創意發揮到這
些事物上。曾桂英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累積許多製作節目的能力與技術,也
讓自己與孩子的共同學習有了延續與連結,未來的科學傳播之路不僅需要業界人
才的專業知識,也得跟上時代變化、觀察趨勢,結合科學節目製作與教育環境,
才能擴大科學傳播的層次,進一步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