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6

於是湯允一更進一步向學校提議創立科學傳播碩士在職專班,希望提供有意

                   在科學傳播領域發展的學生,透過更多的實作課程,達到學用合一的理想。

                        第一輪在教育部審查系所創立都獲得不錯的好評,不料卻在第二輪校內的評
                   估中,因顧慮少子化問題,學校只願意提供班級學生名額,資源協調與運作則得

                   由系所自行處理,這使得湯允一被迫放棄創立科學傳播碩專班的計畫,留在工作
                   坊繼續努力。然而,科普計劃在執行工作坊時仍然遇到許多困難,由於科學傳播
                   在台灣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在資源缺少下要推行是相當不容易的,巧婦
                   難為無米之炊也造成難以和外界交流與合作的窘境。


                        原先湯允一希望透過設立科學傳播碩專班,由校園培養科學傳播人才為開端,
                   卻因資源不足等問題無法進行,湯允一認為這是國家政策的遺漏與不足。在工作
                   坊的交流過程中,湯允一也發現許多業者認為台灣市場不夠大、不具市場價值性,

                   因此投入的品質和資源都相當有限,甚至有些選擇直接放棄這項產業。湯允一認
                   為,雖然台灣的內需市場不大,但是不必只侷限做符合內需市場的商品,反倒可
                   以發展外銷國外市場的產品。


                        湯允一認為科學傳播的重要性,在於不少科學家無法掌握說好故事的能力,
                   任何科學研究發現,不應侷限在科學家同儕間與實驗室內的交流討論,而是應該
                   分享給社會大眾了解,藉以實踐與提升其科學素養,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透過
                   不同形式的傳播方式讓大眾了解。


                        如何讓科學家、傳播學家與媒體業者三方合作,將重要的科學研究行銷社會、
                   落實精神,這也是湯允一要建立工作坊的初衷。傳播業者了解傳播就是在「造市」,
                   科學家不能把重心單純放在科學界的認同,而是科學要能被大家所參與。「如果

                   台灣的文化思維只停留在德先生沒有賽先生的話,要做到推行科學普及、甚至是
                   科學傳播是相當困難的。」對於現在的大環境,湯允一無法樂觀,除了科學研究
                   應該更加專注在民眾身上,民主制度的運行,前提是人民必須充分理解賽先生的
                   科學精神,也就是對事物的邏輯辯證,運用思辨思維對一件事去正反合得到結論。


                        因此湯允一認為,應該要培養一般大眾的科學思考模式,也就是思辯能力,
                   提高科學素養進而提升國力;湯允一認為,在大力推行媒體素養的吳翠珍老師過
                   世之後,台灣民眾的媒體素養(又稱媒體識讀)有一段時間的消失,一直到近年

                   來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教育部才又重起媒體素養之宣導,但在這幾年的空窗期,
                   媒體素養並非全民皆具備,而其中一項就是在教導民眾知識背後所隱藏的科學素
                   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