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5
科學傳播重要性 透過不同形式分享大眾 湯允一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會影響人的一生!」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
任湯允一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寶寶,科學刊物或影片尤能吸引他的目光。兒時很喜
歡閱讀兒童啟蒙文學《王子》半月刊,其中有個主題是探討科學研究,引起他相
當大的興趣;中學時期流行的美國科幻電影-《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
讓湯允一大量接觸科學,特別是艾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更是學生時期的經典,
書中描述的並不是一群太空人的故事,而是一群數學家利用數學公式預測世界,
包括如何控制社會、領導社會樣貌、政治及經濟,這些都促使湯允一決心選擇要
走向自然科學這條路,然而最後的聯考結果卻沒有順利就讀科學相關科系,而是
走入傳播領域,不過湯允一對於科學的熱情,始終不減。
湯允一拿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大眾傳播博士學位後,返國隨即進
入中國文化大學大傳系任教,目前為大傳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主要研究專長為傳
播理論、媒介批評、傳播科技與社會變遷等。歷年研究與計畫主要專注在科學傳
播的相關領域,如: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統籌與協調計畫、從「喜歡」到「知
道」:科普節目內容與閱聽人理解之相關性研究;並曾同時擔任臺灣科普傳播事
業發展計畫辦公室之共同主持人,以及「極端氣候災害-水資源循環」國際合作
科學傳播成品計畫之計畫主持人。
從國外回到文大任教,湯允一碰恰巧遇到關尚仁老師正在推動科學傳播相關
計畫,因為志同道合的因緣,他接受關老師的邀請,負責科學普及與國際合作事
務,因此有機會與許多國家的專家交流,並且長期和國家地理頻道保持良好的合
作關係,甚至一度有機會拍攝一系列科學影片,可惜後期由於無法配合國外單位
的預算而放棄合作關係,但在這些合作的過程中,湯允一了解到國際間重視的科
學精神。計畫辦公室後期的補助計畫,曾提出給沒有設立傳播科系的大學,開設
科學傳播課程,政大、銘傳、世新、文化因為都有傳播科系,所以無法納入補助
範圍內,這讓湯允一覺得相當可惜,於是開始鼓勵文大系上的師長們,從事科技
部的產學合作製片相關計畫案件,歷經七、八年才終於獲得校內師長的認同與投
入,也因此有機會獲得科技部的補助計畫資格。
湯允一在校內成立科普產學合作中心的工作坊,扮演集結各系師資的協調角
色,讓學術與科學知識相互交流,也讓製作產業與傳播學者相互溝通,目的是提
供一個與業界合作接軌的管道,讓想發展科學傳播產製與研究的老師們,有個交
流的場域。
跟隨教育部推動跨領域學習,湯允一透過舉辦科學傳播跨領域通識課程,提
供非傳播相關科系學生修讀,獲得不錯的回饋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