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tmp
P. 24
的股票,全家所有值錢的東西變賣,真正做到 離了家鄉,孤苦伶仃的流浪在上海仁濟堂門前
了毀家紓難,散盡萬貫家產。 的街檐下,以每天施舍的三個黑饅頭,在那淒
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使竺梅先體力嚴重 風苦雨的寒冷季節裏,一分一秒的,與死神作
透支。1942年中,終於倒在了籌糧的途中。彌 著最艱苦地掙扎。」他在教養院這個大家庭中
留時他叮囑夫人徐錦華:“一定要好好把這些 「享受到人間最真切、最溫馨的慈愛」。為感
孩子們撫養下去,直到他們能自立為止。”這 恩竺梅先給予了他新的生命,改名為彭竹予,
是他的臨終囑托!竺梅先逝世時年僅54歲,昔 他定居在我國台灣,由於「始終忘不了兩位院
日的大老板從沒有置過一間屋一分地,他給後 長賜予我的恩澤」,他曾六次專程來到「生命
代留下的是愛國愛民、自強不息等許多寶貴的 發源地,亦是奠定我學識基礎的大洪爐」的教
精神財富。 養院舊址拜謁。他是這樣評價竺梅先的:「他,
只是一個商人,平凡得像你我,但你我又不及
竺梅先辭世後,教養院的經費、糧食、物 他開闊胸襟的千萬分之一,原因就在他有強烈
資日益困難,師生們的生活日益艱苦,但沒有 的愛國情操,強烈的不把自己的生命、利益、
一天停止學習。院童們早已把教養院當作溫馨 名望,緊握在掌股上;而將短暫的一生,赤裸
和睦的大家庭,大家同甘共苦、更加團結奮鬥。 裸地奉獻給國家,慷慨地遍撒在苦難的大地
徐錦華發誓要完成亡夫遺志,她嚴詞拒絕了汪 上,這正是你我— 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發自
偽陳璧君接管教養院的企圖, 「我寧願忍痛解 肺腑的心聲,足以證明海峽兩岸的人們對愛國
散,也絕不叫一個我的小囡做漢奸的工具」, 的認知是同樣的。
這句極具民族氣節的話,幾十年後海峽兩岸當
年院童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及。苦撐一年後,徐 注:文中加引號的內容均錄自檔案中竺梅先的原文。
錦華著手教養院收尾結束程序,對每個院童作 六百災童長大後,有高級工程師,大學教授,
了妥善安置:去四明山加入抗日武裝,去中央 解放軍將軍,企事業各級領導,技術骨幹,會計師,
軍校西安分校,去各類學校深造,去後方工廠 經濟師,教師,護士長,公安幹部,工人,農民……
其中焦潤坤同學作為新四軍老戰士代表,在2014年
務工,請家長領回……。五年前,是竺梅先夫 7月7日抗戰爆發77周年紀念日,陪同習近平主席在
婦敞開熾熱的胸懷,使瀕臨絕境的災童們凝聚 抗日戰爭紀念館前,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
在一起,共同燃起生命的希望。教養院給予了 幕;竺梅先的小兒子竺培國同學於1952年7月21日
孩子們航行的帆和智慧的槳。今天,自強不息 在福州為搶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犧牲。已知有17位
的意識、健全的品格已在他們心中生根。懷著 定居中國台灣,有第一代飛彈營營長,知名作家,
對父母般的兩位院長的感恩,帶著對兄弟姐妹 企業家,教師,警察,出租車司機……。個別在美
般的同學們的思念,裝著老師們賦予的知識, 國及中國香港。大部分本人現已不在人世。
每個人都勇敢地踏入了人生道路新的裏程,從
此,天涯海角魂系夢牽。
竺梅先夫婦當年養育的六百災童,歷經人
生歷程,沒有人辜負「下之使其立身,上之乃
能報國」的期望,他們以在教養院鑄就的健康
向上的思想品行,紮實的文化知識基礎,為抗
擊侵略者沖鋒陷陣,為國家、為社會效勞,成
長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和勞動者。而竺梅先的
小兒子竺培國同學為搶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英
勇犧牲,長眠在烈士陵園。
六百災童中有一位叫彭長根的孩子,他出 海峽兩岸院童為緬懷竺梅先徐錦華夫婦在教養院故址
生在上海浦東,當年「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尖逼 旁建造了「梅華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