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上海人20
P. 10
•學術界對上海猶太人的研究與資料收集 麗蓮父親來自沙俄在現今烏克蘭用於隔離
猶太人的“定居區”,母親來自西伯利亞小鎮。
國際學術界一直很熱衷於對上海猶太人的
研究,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學術界也開 但對1927年出生在上海的麗蓮來說,俄國人和
始關注對上海猶太人的研究與資料收集。學術 猶太人的雙重身份很快就從她身上淡去了。她
界的研究成果以各種文字出版,一些外文著作 在法國公學上學,從頭學法語,並在那裡度過
翻譯成了中文出版。洛杉磯加州大學圖書館收 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4年。她認為自己在文化
藏的有關上海猶太人的研究【圖21】,包括了 上可算是一個法國人。她在法國公學打下的文
英文、中文、日文、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的著 史基礎讓她得以在美國的波士頓大學修讀法國
作、影像產品和電子資源。 文學,直到博士畢業。
1937年8月,麗蓮在善鐘路賽華公寓(今常
限於篇幅,這裏僅介紹其中一本已譯爲中文 熟路瑞華公寓)的屋頂上看到了遠處因日軍轟
的回憶錄,即麗蓮·威倫斯(Liliane Willens) 炸升起的煙霧。在後來的研究中,她在外文報
撰寫的《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1927-1952》 紙上看到了上海街頭死傷平民的照片。但在那
(譯自英文著作Stateless in Shanghai)。比較 時,她只是從父母的只言片語中聽到南京在12
典型地展示了上海猶太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傷害 月發生了可怕的事情。儘管戰爭並未對法租界
情結。
產生多少直接影響,但難民的流離、物資的緊
上海是麗蓮出生後了解的第一座城市。上 缺、集中營的設立,確實都發生在她身邊。與
世紀30年代,她就曾跟著家裡幫傭的阿媽上街 納粹德國結盟的日本隨時有可能屠殺她這樣無
買菜,背著父母偷吃那些用臟兮兮的報紙包裹 人保護的無國籍猶太人,這更讓十幾歲的她心
的小吃。她曾走過法租界的林蔭馬路,避讓衣 懷恐懼。
衫襤褸的乞丐,和朋友們玩耍、作弊,沒想到 直到50年代離開中國,麗蓮才意識到自己
這座城市很快將升起黑煙,戰爭的混亂和恐怖 生活的那個舊上海並不是大多數人經歷的那個
將籠罩她的少女時代。在人生中的很長一段時 舊上海。不僅是租界與華界之間的區別,即使
間,麗蓮都沒有國籍。她的父母是來自俄國的 在她自家的屋簷下,都始終豎著一道幾乎不可
猶太人【圖22】, 她自己出生於中國上海,讀 能跨越的隱形屏障。那一邊是帶她逛街、自掏
了法國學校,後來定居在美國。在此後的幾十 腰包偷偷給她買粽子和豆沙包的“老阿媽”、
年中,她總在逃離那段過去,又一次次被牽引 燒得一手俄國菜的廚師小王和給她家做衣服的
回來。對這位沒有祖國的老人來說,“Shang- 裁縫“老爸爸”。她把回憶錄獻給了她的父母,
hailander”(上海租界的外國僑民)早已是她 以及三個中國人:老阿媽、小王和老爸爸。
的一大身份歸屬,歷史從未遠去。
在離開中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麗蓮不願
再去回想中國。她印象最深的還是在中國的最
【圖22】 後幾個月,她是如何迫切地想要離開、如何艱
難地作為無國籍難民申請出境、如何傷心地送
別決意前往蘇聯的男友。從日本到美國,她覺
得自己找到了解脫。她在波士頓大學找了份秘
書的工作,開始半工半讀。但中國仍然時不時
出現在她的生活中。
1996年,在離開上海45年後,她終於說服自
己回到這裡,開始了一次又一次故地重遊,找
到曾住過的老房子、曾讀過的學校。這本回憶
錄讓她有了更多與中國接觸的機會。2011年起,
她開始密集講學,從自己目前居住的華盛頓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