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tmp
P. 3

“背着粪箩头的县长”几乎是我父亲在伊川的另一个名字。这个“粪箩头”就是拾粪的箩


                   筐。那是我爸当时的标配。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里有这么一段话:“从 1956 年到 1966 年文革开始,我已经当了十年


                   伊川县县长。从当上县长那一天起,我就暗暗立下决心誓言,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要鞠


                   躬尽瘁兢兢业业地带领伊川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重绘伊川锦绣河山,让伊川几


                   十万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美满生活。为实现这一誓言,我亲自爬山涉水,走遍伊川山山


                   水水,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并日夜战斗在水利工地上。为实现这一誓言,我长年坚持下农

                   村蹲点,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打了一把五斤重的大锄头,起早贪黑地翻土地。为


                   了实现这一誓言,我亲自搞棉田及各种农作物试验田,抓第一手资料,并虚心向农业科技


                   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我带头背上粪筐,还把自己家里的鸡窝淘净……”


                   “在县委和县政府其他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我摆脱了日常事务,经常到下边蹲点。在生产


                   过程中,靠观察体会,将发生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这就是我父亲长年累月下乡的背景和他身背粪箩筐的动因。


                       他下乡一不坐车,二不骑车。靠着两条腿,背上粪箩就走了。当太阳刚刚放出第一道


                   光芒时,他已经走在乡间的路上了。一边走路,一边拾粪,粪筐满了就顺手倒进身边的庄

                   稼地里。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下乡不坐车呢?走路多累呀。他回答说:刚开始是没有车,


                   后来发现走路反而能做不少事,比如拾粪。这里面有一点父亲没说,那就是“风景不会错


                   过”。这里的“风景”是沿途的风土人情,是庄稼的旱涝长势,是百姓的喜乐哀愁,是冬


                   季的温暖和夏天的荫凉。走过的时候,这些“风景”便全都装在心里了。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