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29
第二十二期 季刊
在2022年9月15日新聞報導: 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
高雄市苓雅區清晨發生一起凶殺案, 歷程 (Worden 1991, 1995)。
63 歲吳姓男子疑似不滿住在樓上一家
當孩子經歷死亡時,因年幼的緣
四口發出噪音,曾反應噪音問題,仍
故常被慣性忽略,或是被強制賦予新
覺得沒有改善,竟持刀上樓砍殺羅姓
的角色,例如:母親過世,長女被賦
夫妻,兩人當場身亡,而死者的 2 名
予代理母親的責任,或是希望孩子可
兒子,目睹爸媽遭殺害。
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並和成人一
死者小孩跑下樓與保全求救,「我 同分擔悲傷。
爸爸媽媽被殺了 !」保全得知後陪同
而因本地文化的習俗,孩童多半
孩子上樓確認後,立刻帶著兩個小孩
無法直接參與死亡的過程,例如瞻仰
至一旁水果行隨後報警。死者的兩名
遺容或是出席相關儀式,以至於影響
小孩分別為 6 歲和 7 歲,正就讀幼稚
了孩童面對死亡的相關議題。
園、國小一年級,孩子們表示「是不
是我們不乖,爸爸媽媽才會被殺掉」, 看著摯愛的逝去對於成人來說都
蜷縮在一旁神情惶恐。 是相當大的打擊,更何況是年幼的孩
童,筆者曾於醫院就職靈性關懷員,
目睹親人被殺造成孩子心靈上的
接觸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案,其中
劇變,孩子內在世界混亂所產生的創
則為三位年幼的孩童面對至親死亡,
傷,足以讓這些孩子封閉自我,在自
他們經歷了母親病逝的打擊,在輔導
認為不可能被理解的心情下,被內
與關懷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孩童的父
在的自責與罪惡感吞噬,也會使得他
親對待死亡的態度是真誠的帶領與告
們的行為和與人互動的方式出現變化
知,這使年幼的孩童可以清楚理解死
( 江建仁、馬宗潔,2013)。針對孩
亡正在發生,最後在家人及工作人員
童可能面臨的問題,運用實務經驗及
的陪伴下,三位孩童一同進入病房並
文獻書籍作不同層面探討,提供相關
和深愛的母親告別。雖然親人死亡的
建議。
方式不同,但其實孩童並非無法理解
二、兒童經歷兇殺案中的創傷 死亡,由此案例延伸探討,成人的反
反應 應與決定也深深影響著孩子將來如何
面對死亡,若選擇誠實且公開的討論
悲傷是失落過後的個人經驗,由
便可幫助孩童理解與意識到親人死亡
情感、生理感覺、認知及行為等四方
的事實;可若成人選擇漠視孩童的需
面所組成的複雜反應,悲傷並不是一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