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32

Apr.2025



            的陪伴與關懷,對於孩童的心理健康                              活,想必對他們早成相當大的心理壓
            也是至關重要的。                                      力。


            四、如何回應兒童的失落—兒                                     在面對死亡發生時,兒童可能因
                  童提問「是不是因為我們                             尚未有完整的表達能力,而不像成人

                  不乖,爸媽才會被殺?」                             有同樣的悲傷、痛哭、哀痛等表達方
                                                          式,但這並不代表兒童就沒有感受到
            (一)兒童表達失落的方式
                                                          失落;相反地,Goldman (2006) 提及,
                 對在幼年時期就遭遇父親或母親
                                                          應理解兒童也會悲傷,並給予他們表
            死亡的兒童來說,就如同世界崩壞一
                                                          達喪親的悲傷經驗,才能讓兒童以較
            般,不但失去了主要照顧者,更是讓
                                                          健康的態度經驗悲傷、面對死亡。而
            他們懷疑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否安全,
                                                          身為助人工作者,更要細心觀察兒童
            因為非預期的死亡而擔心其他人是否
                                                          的非語言訊息,觀察兒童是否有與以
            也會跟父親或母親一樣,突然就會離
                                                          往不同的行為產生,也許那正是他們
            世,種種不安全感再加上可能因家庭
                                                          表達哀傷的方式之一。
            無法再提供支持而被暫時安置,陌生

            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圍繞在身邊,讓兒                                  若要細分兒童因為失落而產生的
            童不但要面對死亡的恐懼、失去親人                              可能行為,可以「行為表現」和「生

            的悲傷,還要在陌生的環境展開新生                              理反應」來劃分,例如兒童可能出現
                                                                 句攻擊性的行為,破壞物品、
                                                                 成績退步、無心上學、或變得

                                                                 沈默等;在情緒方面,兒童可
                                                                 能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包含生
                                                                 氣、焦慮等;生理方面可能是

                                                                 食慾下降、失眠、甚至是生病
                                                                 等,因兒童並非能向成人一樣
                                                                 有發展完善的語言能力可以表

                                                                 達內心的難過、痛苦,因此他
                                                                 們多用這些方式來訴說自己的

                                                                 悲傷、表達失落(侯南隆、李
                                                                 玉嬋,2012)。







     28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