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35

第二十二期 季刊





            幸遭遇,也正歷經喪子女的悲傷歷程。要如何與兒童進行後續之生命教育,並陪
            伴他們走過創傷,可有以下方式


            1. 以保護的方式:因喪親兒童會擔心其他成人是否也會一夕之間消失,有被遺棄
               的焦慮,因此正向積極回應能增加兒童的安全感,並有助於創傷後成長,使

               他們重新思考對生活的定義、與他人關係的假設(Tedeschi & Calhoun, 1996,
               2004)。是以,當兒童因回到案發現場,同時也是之前居住的地方,因看到凌
               亂的房屋、因想念父母而感到悲傷失落時,旁人可以給與積極的回應,讓他們

               感受到自己的「悲傷」有被看見、被接住,能理解他們悲傷的原因和痛苦的感
               受,讓他們從中獲得安全感。


            2. 以引導學習的方式:成人此時應以開放的態度與兒童討論悲傷失落,進而練習
               情緒調節。研究顯示,若兒童的痛苦情感被壓抑或不被理解,與其後續產生的

               適應不良悲傷、創傷後壓力與憂鬱症狀有正相關(Dodd et al., 2020)。由於兒
               童悲傷的期間和方式與成人仍有差異,例如時間可能較長,需要較多時間緩和
               情緒、理解死亡,因此身旁的助人工作者或照顧者可以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

               受,允許表達難過、悲傷,在難以啟齒的時候,可運用遊戲治療、繪本閱讀、
               藝術治療等工具輔助,引導兒童說出內心的變化、在擔心的事情、在害怕的事
               情…等。此時,成人應要有耐心地等待兒童,而非以壓抑或否定的方式拒絕讓

               兒童表達,藉由說出自己的感受,練習情緒調節,有助於兒童與陪伴者建立正
               向且持續的人際關係,成為其支持系統。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31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