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42
Apr.2025
失去兒子二十年後,從無止盡的悲傷反應,面對生命中永恆的
空缺,到自己如何繼續沒有他的旅程,將兒子內化成為正面的內在
客體,繼續與他連結是我復原的關鍵。
繼續連結,內化亡者
從佛洛依德開始,到一九九零年代為止,悲傷的論述以「脫
離」(disengaging) 亡者為主流,認為留戀死者是悲傷未化解的病徵
(Freud, 1917)。這樣的觀點讓人不滿意,因此 Phyllis Silverman and
Dennis Klass 提出了繼續連結 (continuing bonds) 理論,他們不強調
悼念的完成、放手或者脫離,而是視死者為哀悼的社會脈絡,檢視
生者對失落意義的協商與再協商的歷程 (Silverman & Klass, 1996)。
他們說:「歷程不會結束,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哀悼者的餘生。
人們被經驗所改變,他們不會了結該經驗,而是轉化部分的改變,
持續與死者的連結關係。」
Stroebe 等人由前人的研究找到繼續連結理論的印證,比如在羅
馬時代,悲傷是由於心碎,不是病症,而且常見生者與死者保持某
種連結,並不一定要切斷。比如在一些美國印地部落,印尼峇里與
埃及,或者日本的文化中,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的悲傷」(Stroebe et
al., 1996)。繼續連結理論提供了終結悲傷的論點之外,一個人性的
呼喚 - 在這個世界我們失去了摯愛,但在我們的內心,他們永遠與
我們同在。他們的肉身死了,但他的一切,他的愛與我們同在,他
是我們生命傳承的一部份。與死者繼續連結的現象,與現代性要求
的切斷連結不同,可推到前現代「心碎」的態度看待失落 - 我們心
碎是因為愛,這個觀點有者先古的人性、慈悲與智慧。
死者在生者心中如何轉變為內化的正向客體呢 ? 對於典範的改
變,Boerner 等人吸取控制理論和適應的理論框架來檢視生者與死者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