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45
第二十二期 季刊
書寫一開始,我從二十年後的現在往回走,深入經驗的真實,
回到自殺現場,重新經歷如實的痛苦,把一切交給隱喻的空間,然
後慢慢走回二十年後的現在。所以亡者的角色因著歷程的進展而有
所變化,他是小孩、死者的亡靈、面對自己自殺的人、對死亡 / 自
殺另有所感的理念化身、陪伴生者的亡靈,到成為遺族的內在正向
客體。身為遺族的母親也有類似的質變,時有濃稠的哀傷情緒,時
有明晰的清澈眼光,時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肯認,時有井水不犯河
水的界線歸究。
這本書中所寫的,是我和死去兒子靈魂相遇的空間,也是每個
遺族面對自殺者的真情告白,更是自殺者與遺族共同行走的一段旅
程。我並不是建議深層心理學是看待遺族經驗最好的理論,也不是
用流行的神話學來暗示每一個遺族都要走上神話之旅,而且這個取
向絕對不適合剛喪親者或者在急性哀傷期的遺族。只是我發現喪親
很久以後,想要有所轉變是很自然的 – 可能是改變對自殺的看法,
對死者的看法,對這段歷程的看法等等,而神話是一個很好的隱喻。
榮格認為,個人神話是一種理想,好像個體靈魂的獨特性,而神話
的述說讓心理歷程生動起來,讓歷程被想起,因此建構起意識與潛
意識的連結。
也許我們不需要說再見
我常想著死亡前的四個「道」: 道歉、道愛、道謝、道別,面
對任何一個即將死去的生命,我們都有好好說再見的需要,這四個
道就是要人們把握時間,說出那個說不出來的歉意、愛意、與謝意,
在死亡來訪前,趕緊寬恕、原諒與放下,而減低生死永隔的遺憾。
我想大膽地建議,遺族可以與亡者一起來完成這四個道。關於道別,
自殺死亡的決斷性讓人們沒有說再見的機會,但也許我們不需要說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