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43

第二十二期 季刊





            關係的建構,訴求超越「脫離」vs「連結」(connection) 的二分對立,
            將哀悼看成轉化的歷程,包括脫離與連結兩者。他們指出,若生者

            能將死者的記憶轉化為蘊含「取代價值」(substitute value) 的內在

            表徵,將有助於生者持續與死者的內在連結 (Boerner & Heckhausen,

            2003)。若哀傷者可以放下希望死者肉身在場的那種「具體」的愛,
            代之以不在場「抽象的愛」,或者換另外一種方式說,就是哀傷者

            如何從「失去」所失去的,到「擁有」所失去的 ? 如果說哀傷是「重

            新學習」世界的歷程,更是「重新學習」與死者的關係。在失落發

            生後調適的旅程中,個體吸收對亡者的認同而形成新的自我感。
            Boerner 等人認為,透過關係的重組與重新定位,亡者可以以內在客

            體的狀態存在,成為一個支持的人物 (a holding figure)。


                  與自殺失落共處是一輩子的事情,內化亡者客體是一段漫長的

            歷程。因著時間的進程,遺族哀傷的面貌會有所不同。與亡者的內

            在連結將支持著遺族走向未來的道路。即使死者矣矣,但仍活在遺
            族的心中。透過內化的過程,自殺者可能成為遺族的內在客體,而

            且是正向的客體,支持遺族走向未來的生活。


                                      一個未曾存在的神話



                  2024 年的四月,我出版了第二本書《無臉雌雄 - 一個自殺者
            遺族的積極想像》( 杜秀娟 , 2024),使用狄米特與帕瑟芬 (Demeter

            and Persephone) 的神話來詮釋遺族的歷程。希臘神話中,狄米特掌

            管大地和豐收的女神,她給予大地生機,看顧著穀物和地土的豐收,

            同時她也主掌著生與死的循環。有一天,美麗的女兒帕瑟芬和一群
            朋友在山谷中玩耍,正當要蹲下摘花時,腳下的地表突然裂開,冥

            神騎著黑馬出現,一把將帕瑟芬攫住帶入地底下,永遠從人間消失

            了。狄米特經歷強烈的悲傷反應,一心只想找到女兒,很長一段時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39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