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19 September 12th Christie's New York Chiense Art Chicago Art Institute
P. 39
明萬曆五彩魚藻紋大蒜頭瓶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此瓶器形挺拔 (通高54.6厘米),造型秀雅、紋樣生動,是難得一見的佳妙之作。這款
瓶式人稱「蒜頭瓶」,因長頸頂端形似蒜頭而得名,其原型似乎來自金屬器。蒜頭形
瓶口應首見於東周下半葉秦地出產的青銅器,就此可參見蘇芳淑著作《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圖版52 (華盛頓:1995),但此類青
銅器形僅曇花一現。中國著名陶瓷學家汪慶正指出,陶瓷版的蒜頭瓶或脫胎自入漢之
前已大行其道的陶製蒜頭壺,詳見汪氏著作《中國陶瓷辭典》頁54 (新加坡:2002)。
至於這一形制的陶瓷原型,似應濫觴於宋代。
蒜頭瓶的常見造型為蒜頭口,細長頸,鼓腹狀若玉壺春瓶,蒜頭口泰半素樸無華,
但也有作瓜棱甚或瓣式造型者。 時至元代,蒜頭瓶已成為景德鎮的標準器形之一,
明清之際風行一時。有些朝代的作品口沿內歛,有的在蒜頭上再加一短直口,本拍
品便是一例。本拍品的短直口正是落六字萬曆款的最佳所在。清代蒜頭瓶雖以單色釉
居多,但以明代嘉靖、萬曆二朝的釉下青花及釉上粉彩作品而言,蒜頭瓶的紋飾似以
青花和五彩為首選。上海博物館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數例較小的近似萬曆蒜頭瓶,
其青花紋樣與本拍品的五彩紋飾相仿,口沿亦署橫排萬曆款,圖見T. M. Ellëns編著的
《Imperial Porcelain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頁21編號1 (海牙:2011),以及《故宮博
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5:青花釉裏紅 (下卷)》頁176編號165 (香港:2000)。(圖1及2) 兩
者的次紋飾帶各不相同,但瓶身均以魚蝦螃蟹為題。這類紋飾帶與本拍品大同小異,
但青花版本略為簡單,且描寫水波的水平條紋隨處可見,格外醒目,但在本拍品的五
圖一 明萬曆青花魚藻紋瓶
彩紋飾中,水波紋明顯較為疏落。跟是次拍賣的五彩瓶一樣,上博青花瓶的頸部亦繪 圖片提供:上海博物館
翠竹,其紋飾帶的下沿也有拔地而起的折枝花,而且同樣有繁花盛開的垂枝。此外,
上博瓶口亦繪小巧的折枝花,但北京故宮和上博青花瓶的口沿均飾一道瓣紋。
北京故宮珍藏中有五件萬曆五彩蒜頭瓶,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8:五
彩、鬥彩》頁27-31編號24-28 (香港:1999)。其中一例器型較小 (高40.5厘米),但瓶腹
的主紋飾同樣是描寫魚和甲殼動物。(圖3) 頗堪玩味的是,這件較小的近似例水波紋
甚密,似乎是用釉上礬紅彩一揮而就,而器型較大者的水波雖較為疏落,但畫工更為
複雜。這些蒜頭瓶俱用透明釉上綠彩描畫起伏有致的波紋,再用不透明的釉上黑彩或
褐彩加以勾勒。觀乎北京故宮其餘四例萬曆五彩蒜頭瓶,三者飾蓮塘戲鴨紋,一者繪
纏枝花卉龍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亦珍藏一例萬曆五彩蒜頭瓶,圖見《明瓷名品圖
錄》卷三圖版99 (東京:1978)。這批作品俱像本拍品般,其直口署青花六字橫排萬曆
款。就北京與台北故宮藏品而言,其蒜頭口的裝飾手法各有不同,但器腹飾蓮塘戲鴨
圖的北京故宮蒜頭瓶當中,一者的蒜頭口所繪折枝花與本拍品式樣接近。
早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國陶瓷器物已採用魚紋,而結合彩繪魚藻紋的中國陶
瓷則可上溯至金代磁州窯釉上紅綠彩粗陶,其中一盌見於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圖見S.J.
Vainker著作《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頁118圖版87
(倫敦:1991)。然而,論及中國五彩魚藻紋陶瓷之上品,則非明嘉靖、萬曆五彩瓷莫
屬,就此可證諸嘉靖魚紋罐和本拍品。這類紋樣題材無疑是展示五彩工藝的理想載體, 圖二 明萬曆五彩魚藻紋蒜頭口瓶
使寶藍色澤的釉下青花色塊,與鮮明亮麗的釉上紅、黃、綠、黑或褐彩交相輝映、大 圖片提供:北京故宮博物院,趙山攝
放異彩。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