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Christie's, ma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December 2, 2015 HK
P. 21
佛教:亞洲之光
是次專拍合共推出十四件表現形式、文化背景及創作年代各異的 1—苦諦:世間有情悉皆是苦
佛教藝術瑰寶,展現了佛教傳承的森羅萬象和發展源流。這批傑 2—集諦:苦難來自無窮的慾望
作分別來自中國、尼泊爾、西藏和日本,年代橫跨公元五、六世 3—滅諦:消除慾望,始能離苦解脫
紀直至十八世紀,內容涵蓋雕塑、繪畫和織繡品等。 4—道諦:修八正道,方能消除慾望
哈 佛 大 學 陳 觀 勝 教 授曾 將 佛 教 譽 為「 亞 洲 之 光 」(the light of 一旦對中道和四聖諦瞭然於胸,悉達多三十五歲時終於在菩提樹
Asia),這固然是因為「光」可引申為「智慧光明」或「般若」, 下坐禪悟道(梵文為 bodhi)。自此,悉達多即為佛陀(即「覺悟
但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佛教在其傳播範圍內各亞洲文化所扮演 者」),更確切地說應是釋迦牟尼佛,而釋迦牟尼是指「釋迦族
的恒常不變之角色。1 時移世異,佛教固然也有所嬗迭演化,但其 的聖人」。證悟之後,釋尊在鹿野苑(今北方邦境內)首次說法,
基本教條在各文化之間的傳遞過程中卻始終如一,就像諸佛造像 因「法輪」(梵文為 dharmachakra)象徵佛法,故亦稱「初轉法
在各文化背景下仍易於識別一樣。這篇短文將重點探討佛教本身 輪」。自此,釋尊一直講經說法(梵文為 dharma)、普渡眾生,
及其藝術題材,並闡釋其中的諸般異同。 於八十歲圓寂後得入涅槃。
佛祖及佛教源起 像所有傳統印度宗教一樣,佛教除了修行往生極樂的法門,更希
望能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這種解脫即了脫生死、證入涅槃,惟須
悉 達 多 ‧ 喬 達 摩(Siddhartha Gautama, 相 傳 生 卒 於 公 元 前 約 行善積德,大量累積福報,並恪守佛家四聖諦及修習八正道。
563 至 483 年)誕生於迦毗羅衛小邦(今尼泊爾境內)內的蘭毘
尼園,日後修行證悟成佛。2 他貴為釋迦族太子,亦是軍事階級剎 佛教的演變及主要宗派
帝利氏族成員;按照當時的宗教與社會慣例,他理應從軍並繼承
王位。但聖人在悉達多誕生之際,曾預言他將成為一名偉大的統 早期佛教(常稱「小乘佛教」)認為佛並非神明,而僅僅是德才
治者或一代宗師。其父劫毗羅城淨飯王深為擔心,因為悉達多若 出眾的凡人,其生活方式或證悟之法可作為世人自我「超度」的
出家修行,便會違背其種姓規定(惟婆羅門貴族可從事宗教與祭 典範。因此,舉凡個人開悟之事,均由個人定奪,不必外力協助
司活動),為此嚴禁兒子離開皇宮禁苑,同時命人傳習武藝,並 或介入。上座部佛教(此名較為中立,不像「小乘」一名含貶義)
提供一切生活所需,以確保他不會偏離其軍事貴族的天職。悉達 的理想境界為羅漢或阿羅漢,原義為「應供」或值得供養者,指
多在備受呵護、豐衣足食的環境下日漸成長,直到二十九歲時才 已入涅槃的「圓滿智者」。就其他佛教傳承而言,「涅槃」通常
四度外出遊歷,人稱「四門遊觀」。他在旅途中先後遇見老人、 指悟道之人,或修行有所成就但未證涅槃或尚未成佛之人。古往
病人、死者和修行者。細想之下,他發現唯有修行者能怡然自得、 今來,上座部佛教一直是東南亞大陸(泰國、緬甸、柬埔寨和寮
與世無爭,這一發現促使他毅然出走,拋捨世間的榮華富貴,由 國)與斯里蘭卡的主流宗教。早期的上座部佛教徒不為佛陀造像,
此踏上了修行之旅。 僅用普通物件象徵其存在,如佛座、佛足、法輪或佛塔,而佛塔
是指珍藏佛陀火化後所得舍利的半圓塚。
此後六年,悉達多遍尋名師聖賢,並獲授各種修行法門,他從極 摩訶衍教通常又名「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紀在印度大行其道,與
端 苦 行 到 耽 溺 縱 慾 皆 有 嘗 試, 最 終 悟 出 了「 中 道 」 方 為 正 途 之 上座部佛教分庭抗禮。相對於上座部,大乘佛教注重清修,並且認
理,即僅取自身真實所需,並杜絕一切極端之行。他深明慾望是 為只要虔心修行,不論僧俗俱可離苦解脫。大乘佛教不僅視釋尊為
證悟以至脫離輪迴之苦的主要障礙,故倡行「四聖諦」(梵文為 神,更是諸佛之一,而眾佛俱為神祇。大乘佛教在中國、西藏、日
Catvari aryasatyani),此說被視為佛學基石: 本和朝鮮的供奉形式各異,但皆強調「菩薩乘」代表的無私境界,
Detail of Lot 2910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