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Sotheby's Qianlong Calligraphy Oct. 3, 2018
P. 62

fig. 5
                                         Thirteen Lines on Jade
                                         Collection of Capital Museum, Beijing
                                         圖五
                                         《十三行》玉版
                                         首都博物館藏品






           《中秋帖》太過著名。《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圖                    其實,此反面文字《十三行》亦是一篇宏偉鉅製,在書法界
           一),傳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傳世真跡,草書,現存二                    的名氣不亞於《中秋帖》。所謂《十三行》,指的是東晉王
           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                    獻之的一件小楷書法作品,所書內容為三國時期曹植的名篇
           帖》號為三件稀世珍寶,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乾隆帝專以此                    《洛神賦》,相傳王獻之特別好寫《洛神賦》,原本墨蹟寫
           命名的溫室「三希堂」內(圖二)。 《中秋帖》後由清宮流                   在麻箋紙上,但是流傳到唐代時就已經首尾殘缺,僅存13
                                      1
           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                  行,250個字。宋代的著錄書《寶刻類編》中,使用了「《洛
           金收回,並回歸故宮博物院。                                 神賦》十三行」的名稱,但其它書還多以《洛神賦》名之,
                                                         但是明代以來,《十三行》這個名稱就普遍使用了。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令梁詩正等編次內府所藏魏
           鐘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家(含無名氏)的墨                    《十三行》的真跡最早可能收藏於北宋內府,爾後真跡失
           蹟,將其勾摹篆刻,因包含此東晉三位名家之作,又名《三                    傳,但是在一些刻帖中還保存了這件作品。在真跡亡佚的情
           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和原書法作品                    況下,所謂下真跡一等的刻本和摹本也十分珍貴。相傳在
           的《中秋帖》佈局稍有不同,原書法是三行二十二字,《三                    明萬曆年間,人們在杭州西湖發現了一塊石板,上面刻著王
           希堂法帖》中是四行二十二字,但是字勢連綿不斷,與原作                    獻之的《十三行》,因石板青黑,質地細潤,人們相傳為
           無二。此件插屏正是以《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為原                    碧玉,於是就有了「玉版《十三行》」的名稱。後來玉版《
                      2
           版(圖三、四) ,與刻石一樣,以勾勒摹刻的形式將《中秋                   十三行》的命運跌宕多舛,幾經轉手,據說康熙四十二年
           帖》刻於玉版之上,法帖中所鈐印章也一併刻琢出來,朱文                    (1703年)為廣東提學翁嵩年所得,翁嵩年請書法家、金石
           印章以陰刻印文表示,白文印章以減地陽文表示。更為精巧                    家楊賓考證源流並做跋語。此後玉版《十三行》聲名鵲起,
           的是:因法書上的印章都是後鈐蓋在書法字跡之上,而玉器                    可能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貢入皇家內府,但咸豐以
           的雕琢是減法的藝術,為表現這一先後順序,此塊玉版的書                    後,又流出內苑,輾轉於民間。據說玉版曾流落安徽,1962
           法本字和印章需要事先規劃好再進行雕琢,尤其是字與印文                    年被一青年所得,售與上海朵雲軒,轉交上海博物館收藏,
           重疊的地方,字雖陰刻,但重疊處卻需留出陽文表現印章線                    後因出售者要求又被退回。1981年,收藏者來到北京,北京
           條,即使原本是陰刻的朱文印,在與字重疊之處也要事先雕                    文物公司的總經理秦公先生以18,000元收購,轉交於首都博
           琢出陽文邊框(頁64-65)。由此可見,在雕琢之前勾勒臨                  物館收藏。    3
           摹好書法作品和璽印後,為忠實於原作品上的每一個細節,
                                                                                              4
           玉雕匠人們是怎樣小心的處理先後關係,用陰刻、減地陽線                    這件收藏於首都博物館的玉版《十三行》(圖五) ,筆者有
           不同的手法雕琢細節,以期完整形象的展現真實書法作品的                    幸曾睹得真顏,對於書法本身,因非專業,筆者沒有研究。
           全貌。青玉插屏《中秋帖》的左側張懷瓘和乾隆帝的字亦是                    但從材質看,並非碧玉,而是一種黝黑細膩的石材,稱其
           截取了《三希堂法帖》中的這一部分。在整塊玉插屏的文字                    為玉,可能是出於一種對書法作品的尊敬。這件玉版《十三
           中,雕工技術最為複雜的就是《中秋帖》原文的部分,其它                    行》到底是誰刻的,目前來說還無定論,有唐代說,北宋內
           陰刻文字因不涉及文字和印章的重疊關係,雕琢技術相對簡                    府說,南宋賈似道說,元代趙孟頫說,也有人認為是翻刻自
           單很多。                                          《寶晉齋法帖》,而《寶晉齋法帖》是南宋曹知格所刻,成





           60      SOTHEBY’S  蘇富比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