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Christie's Fine Chiense Works of Art November 2018 London
P. 27
這尊氣宇軒昂的陶俑原本是唐代貴族的陪葬品,在七世紀晚 藏》, 1998年西安,頁230–1)。中宗決意要讓公主及兩位
期至八世紀中期相當盛行使用華麗的三彩陶俑陪葬,如同這 太子重新位列皇族,不僅賜予死後的諡號,在壯觀華麗的新
尊拍品一般。最早在墓葬品中使用三彩陶器的包括唐代虢莊 陵寢中也裝飾著精美壁畫和令人嘆為觀止的三彩陶俑,這
王李鳳(公元622–675年),他是唐代開朝始祖高祖的第十 些陪葬品更凸顯三彩俑在八世紀初唐代皇室貴族墓葬中的
五個兒子,虢莊王於公元675年葬於皇室獻陵(參見《考古》 重要性。
,1977年第5期,頁313–26)。到了八世紀初的頭十年間,在首 皇室墓葬中的三彩武士俑穿戴著戰甲頭盔,形態與此拍品相
都長安(今西安)和在唐代時作為東都的洛陽,皇親貴冑的 似,這樣的陶俑經常穿著戰袍,也就是皇宮侍衛的服裝,上
墓葬品中都有大型三彩俑,然而在公元755–63年的安史之 身穿戴鐵甲(胸甲和背甲連接在一起),肩部則覆蓋著一種
亂後,墓葬品中的三彩俑明顯減少,因為叛亂對唐代帝國帶 肩甲,前臂包覆著鎧甲,還有保護脛部的脛甲。這些陶俑還
來災難性影響,嚴重削弱國力,並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權。 穿著長至膝蓋的外袍,類似的盔甲也出現在永泰公主墓室
1981年在洛陽龍門發現了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及妻子的合葬 壁畫的皇宮侍衛身上(圖收錄於《文物》,1964年第1期,PL.
墓,且墓穴未曾遭受破壞(參見〈安菩墓誌初探〉,《中原文 VIF)。而此次拍品也和這類武士俑經常出現的姿態一致,站
物》,1982年第3期,頁21–26及圖14)。安菩是安息國貴族後 立時一手扶在腰際,另一手則舉起並握住某項武器,例如
代,公元664年於長安逝世,享年63歲,而他的妻子何氏則是 斧槍、長槍或矛,不過或許因為把柄是木製的,武器並未留
一直到公元704年才過世,其子安金藏後來在太常寺太樂署 存下來。
當官,於公元709年安排將兩人合葬洛陽,墓中有大量華麗陪 守墓的武士俑經常被稱為「天王俑」,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
葬品,其中不僅包括品質優良的三彩俑,還有刻上紋飾的石 時便出現於印度佛教重地,例如印度中央邦的巴魯特等地(
灰岩墓門,另外在一塊大型的長方形石灰岩上刻著墓誌銘, 參看R. E. 費雪,〈高貴的衛士:佛教藝術中天王俑的興起〉,
上頭詳述安菩生平並記錄著遷葬日期。墓中總共有124件陶 《東方藝術》,第41卷第2期〔夏季號〕,頁17–24)。大約在
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屬三彩陶駱駝、陶馬,以及三對陶 五、六世紀期間,由四名別稱天王的護衛守護四方的慣例已
俑,分別是一對文官俑、一對鎮墓獸,以及一對武士俑,其中 然形成,在敦煌石窟第285號石窟(年份約在公元538年)壁
武士俑也稱作天王俑,與此次拍品屬同類陶俑。 上出現四大天王,而中國的守衛武士無論在佛教位址或墓葬
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中有13件三彩墓俑,據信來自劉庭訓將軍 中則通常是成對出現,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守衛武士俑並非
墓,他在公元728年過世並葬於洛陽。在這些陶俑中有三對人 源自天王俑,而是守門天,也就是把守入口的衛兵,不過守門
俑,原本應該是站在墓室入口(圖收錄於《大英博物館中國 天武士俑通常不以穿戴盔甲形式呈現(參見J. C. Y. 瓦特編輯
藝術品之書》,潔西卡羅森編輯,1992年倫敦,頁143圖93), 的《中國:黃金年代來臨的公元200–750年》,同上,頁330)
當中有兩尊武士俑,其一與此次拍品中的陶俑穿戴類似的盔 。守門天與中國守衛武士的特色都是凶狠的表情,擺著具威
甲與頭盔。大英博物館的陶俑站姿彷彿與此次拍品互為鏡 脅性的姿態,正符合武士負責守衛的工作,以中國墓葬陶俑
像,唯獨博物館中的陶俑腳下踩著動物,而此拍品陶俑腳下 來說,武士俑會站在墓室入口以驅魔避邪。
則踩著惡鬼。 若是墓室中的兩名守衛武士俑能一起保存下來,會發現兩
唐代皇室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方的乾縣梁山,最有名的墓俑 者站姿經常是互為鏡像,通常衣著相似,不過有時候會配戴
就屬從其中三座墓穴中出土的陶俑,包括唐中宗(公元705- 不同的頭盔及配飾,例如一個或許戴著角狀的浮誇頭飾,肩
710年在位)之女永泰公主墓,據說是在公元701年遭到她的 上還有火焰,另一個則戴著軍隊頭盔,正如此次拍品頭上所
祖母武則天(公元705年崩)處決或逼令自殺,但是在她父親 戴。1955年在陝西省西安的韓森寨村便出土了一對陶俑,尺寸
重新登基後便於公元706年遷葬乾陵;另一座墓為懿德太子 比此次拍品略小一些,即各自呈上述形態(圖收錄於中國歷
墓,他是中宗的獨子,同樣在公元701年在祖母的命令下和 史博物館,《文物裡的古代中國》第3卷,〈隋朝至南北宋〉,
妹妹與妹夫一同處決或逼令自殺,也在公元706年由父親遷 北京1997年,編號184)。
葬乾陵;最後則是章懷太子墓,他是唐高宗(公元649–683 這些大型的三彩墓俑保存了唐代精華,有些製造陶俑的窯場
年在位)的第六子,母親是第二任皇后武氏,在高宗死後,同 確實也與宮廷有關聯。此次拍賣的陶俑特別珍貴,因為陶俑
樣是在母親武則天的命令下遭到處決或逼令自殺,公元706 上使用了大量藍釉裝飾。在唐代用來製造藍釉的鈷全靠進
年時弟弟中宗將他遷葬於乾陵。章懷太子墓是在1971年開 口,因此相當昂貴,通常用量斟酌。依這尊陶俑上的大量藍
挖,在墓中發現的大量三彩陶俑中,有一對武士俑和此次拍賣 釉判斷,訂做此等三彩陶的家庭應屬當年社會最高的階層。
的陶俑姿態類似(圖收錄於《國家寶藏:陝西省珍貴文物典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