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Bonhams Scholars Art and Instruments Hong Kong December 2, 2021
P. 68
再識疊彩「驚濤」琴
「驚濤」琴鳳勢式,琴體長121.6厘米,額寬19厘米,肩寬20.8厘米,尾寬 漆即為罩黃髹,在金漆上罩透明漆即為罩金髹。唐代琴器髹漆流行罩朱
15厘米,池沼內納音質地鬆軟,色澤棕黃,岳尾木質因修漆層辨識不清, 髹,「大聖遺音」、「九霄環佩」、「飛泉」、「枯木龍吟」等唐琴均是這種工
但軫足質地細膩,色澤溫潤,尤以雁足造型極其生動,雕刻以寫實的大 藝。經過煉製的透明漆實為半透明的暖棕色,厚積於朱漆之上,使紅色
雁足掌,置於案上,似有遊走起飛之態,為琴器平添了生機。琴體不同時 更加厚重,色彩明澈紫滑,相較一色紫漆更富韻味。古人常將深紅色成
空的漆層疊壓在一起,紅黑相間,色彩斑斕;斷紋形態豐富,有蛇腹斷、 為紫色,在漆器髹飾工藝中稱之為紫漆。 「驚濤」琴使用的是第二種罩朱
流水斷、冰片斷、牛毛斷。琴底面項部刻琴名「驚濤」,旁刻「庭堅」款,字 髹工藝,琴面先髹塗朱紅漆,乾燥打磨後髹塗黑栗色漆,在磨退過程中
內均填石綠。鳳沼下方刻:「李子昭先生得此古琴於海上,時在己未秋九 局部漆膜變薄,利用色漆的微弱透明度,隱現底層朱色,棱角處的黑栗
月,蜀中亦道人修並記」。 色漆稀薄,底層朱漆更為明顯,光素之中呈現豐富且微妙漸變色。琴器
初成之時,大部分漆面看不到朱紅漆色,黑栗色和朱紅色疊加呈現紫彤
初識「驚濤」罩朱髹 色,樸素中顯現高貴典雅。
初識 「驚濤」琴是十一年前在北京的胡若思藏古琴展覽,印象最深是其
深峻硬朗的造型和疊彩霞雲的漆色。 補綴修復霞雲疊彩
古琴器物的使用和流傳,是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的過程,工藝精良、音色
歷代琴器髹漆工藝以素髹為主,出土的戰國古琴和漢代古琴,都是以黑 完美的琴器會被珍藏,代代相傳。琴器在傳承過程中難免磕碰損傷,便
色為主,唐代定型七弦古琴以後,同樣以黑色、栗色為主,朱紅漆、紫漆 會請專人進行修補,漆面斷紋起翹後,磨修弦路才適於彈奏,因此,古琴
等色漆相對較少,八寶灰漆或金銀平紋等寶裝琴則更少。這種素雅的髹 修復自古有之。 「驚濤」琴木胎髹漆,胎體在四季交替過程中隨環境中
飾風格取決於古琴特殊的文化定位,作為修身理性的器具,彈素琴成為 溫度、相對濕度的變化而膨脹和收縮,木胎上的灰胎和漆層質地細密堅
琴器審美的主流觀念。 「驚濤」琴漆面的朱紅漆只是一層底襯,上面的黑 實,脹縮比率與木胎不能同頻便會開裂出現不同形態的斷紋,這些斷紋
栗色漆才是面漆,琴器初成之時,兩者疊壓在一起是光素的暗紫色。漆 進而會產生起翹、空鼓、缺失等現象,修補漆面成為必然。明代漆工黃成
面的斷紋以及後續因修復產生的斑駁色彩,是歷史人文印跡,並非刻意 在《髹飾錄》補綴篇講述了漆面修復的方法:「補古器之缺,剝擊痕尤難
裝飾,後人雖然崇尚且珍視,但是並不會以此作為製器審美的標準,未 焉,漆之新古,色之明暗相當,為妙。又修綴失其缺片者,隨其痕而上畫
見到宋琴在斫髹之初便模擬唐琴的漆面斷紋或修復痕跡。 雲氣,黑髹以赤,朱漆以黃之類,如此,五色金鈿,互異其色而不掩痕跡,
卻有雅趣也。」天然漆氧化結膜過程中,色彩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
歷代琴器皆以光素無瑕為最美,但是,依這張「驚濤」琴的髹飾工藝來 響,即便漆液色彩調製非常精準,依然會出現人力不可調控的明暗與冷
看,古人對素琴的工藝和審美要求卻並不比複雜的寶裝琴低。天然生漆 暖變化,罩髹工藝產生的微妙色彩變化,在修復銜接時更不可能做到與
乾燥以後是栗褐色半透明狀態,漆液的粘稠度和流平性都比較差,結膜 原件完全一致。
薄且不均勻,直接髹塗在琴器上會顯露出胎體中的鹿角霜顆粒,這樣的
視覺效果不符合古人素雅勻淨的審美要求。生漆經過煉製以後,性能得 因此,「驚濤」琴的修復採用了「雲綴」手法,用朱紅漆補全缺失漆層,乾
到大幅改善,加入鐵粉或者炭粉研製成黑漆,加入硃砂研製成朱紅漆, 燥以後靠打磨的輕重控制朱紅漆的形狀和濃淡變化,模仿雲氣效果。通
用在琴器上即為黑髹或朱髹,還有色彩變化微妙的紫髹和褐髹。紫髹即 過觀察琴體上的修復痕跡,推測共有三次修復經歷:最早的一次修復的
髹塗紫黑漆,因丹朱調和比例與手法不同,會出現有明暗、冷暖差異的 時間尚不能確定。第二次是在1919年李先生得琴之後,由蜀中亦道人修
雀頭、栗殼、紫銅、殷紅等色彩變化;褐髹即髹褐色漆,除黑朱二色以外, 復並銘記。第三次是在後續使用過程中對新傷況進行修復,集中在琴頭
會加入藍、綠、黃等顏料,可以製出紫褐、黑褐、茶褐、荔褐等色漆。控制 和琴尾的雲氣狀朱紅漆。琴人修復古琴多是以器物完整和便於彈奏為
這些顏料的比例關係即可得到細微的色彩變化。除了調製色漆以外,天 首要目標,對弦路上凸起的斷紋會做磨退處理,以求平整順滑,經過打
然漆在氧化結膜的干燥過程中,受到溫度、相對濕度和含氧量高低的影 磨便顯露出紫彤色漆層下的朱紅漆,輕磨之處漆色暗紅,重磨之處則顯
響,會出現一器一色的現象,若將兩張古琴放置在一案之上,漆色必然 朱紅或者底層黑漆,甚至局部顯露出鹿角霜灰胎。從原始的黑栗疊朱彩
會是不同,這正是素髹工藝的魅力所在。 到磨修後的紫彤罩朱髹,漆面紅黑相間的霞雲匯同燦若繁星的鹿角霜
顆粒,呈現流光斑斕的視覺效果。
紫色在我國古代是祥瑞之色,是高貴地位的象徵。據《列仙傳》所述,周
昭王二十三年,尹喜觀測到東方有紫雲聚集,形如飛龍,便認為「紫氣東 科技明示琴體改制
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之後有老子騎青牛而至,尹喜求教而得五 「驚濤」琴的鳳勢式乃是現在的樣式,卻不是最初始的樣式。在拍攝X光
千字《道德經》,雖是傳說,卻留下紫氣東來的說法影響至今。古代的紫 片顯影成像以後,我們驚奇地發現鳳勢式是由連珠式改造而來,先前的
色多是以紅色和黑色兩種顏料調和而成,陰陽學家認為紅色代表火,屬 推測通過科技檢測得到了明確驗證。 「驚濤」琴項部和腰部的連珠凹弧
陽,黑色代表水,屬陰,兩者相調則陰陽和諧,萬物生髮,紫色代表萬物 被木塊填補,由凹彎變凸起,然後補以朱黑兩色漆,同樣處理成斑駁效
的主宰。星象觀中認為北極星在最高、最中間位置,是「眾星之王」,將其 果。從改款處的漆面來看,已經出現流水斷紋,與原有漆面斷紋相互連
命名為紫微星,並當作君主的象徵。 《後漢書》中記載:「天有紫微宮,上 通,由此推測,這次改制的時間應該在1919年李子昭得琴之前。
帝之所居也」,君主所居之處被冠以紫宮之名,明清的皇家宮殿被稱為「
紫禁城 」。據載,隋朝五品以上官員朝服為紫色,唐太宗曾規定三品以上 琴器修復常見,但琴式改制非常少見。琴作為文人修身理性的器具,有
官員穿紫色朝服,宋代官服對紫色的應用範圍繼續擴大,紫色作為高貴 別於一般器物,有「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和「士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
身份的象徵被進一步強化。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琴器髹漆總是鍾情於 琴在文人心中佔據的文化地位,非一般器物能比擬。琴人對古琴呵護有
紫色了。 加,大刀闊斧地改變其形制的可能性極微小,精通音律的琴師,也未必
有器型審美與形體塑造的能力。顧愷之《斫琴圖》顯示,古人斫琴是由團
琴器髹漆多數都有暖色傾向,極少有純黑無其它色相者,一方面是基於 隊來完成,分工細緻明細,重要的槽腹結構和辨琴審音等步驟都是文人
色彩審美的取向,另一方面是古人煉製黑漆的技術尚未達到無色相的 和斫琴師共同完成,憑一己之力完成斫琴全過程的人鳳毛麟角。斫琴師
純度。紫髹與褐髹實為古雅的黑色,其中紫髹被廣泛使用,又有兩種工 即便有斫髹制器的能力,也不一定具備改造前人琴器形態以及把控全
藝手法。第一種是將黑色漆和朱紅漆混合調製成紫色漆液;第二種是罩 局的綜合能力。
髹工藝,在朱紅漆層上罩髹透明漆即為罩朱髹,在黃色漆層上罩髹透明
66 | BONH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