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Bonhams, The H Collection,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May 13, 2021 London
P. 20
雅癖:晚明文人收藏熱
劉華博士
晚明(約1550年至1644年)朝廷飽受政治和經濟問題的內憂外患,但這 最常見的癖嗜是收藏古玩、書籍、繪畫、碑文、書法、奇石、樂器、花草、
卻是在明朝在走向覆滅前的最後一抹餘暉——思想迸發,文化繁榮。一 異獸、家具、遊戲、茗茶和美酒。對遊戲情有獨鍾的文人會委託匠人為
股遊逸、風雅之氣滲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中:這是一個宗教和哲學折衷 其打造專門的棋桌,例如拍品編號66。遊戲尤其是圍棋,與繪畫、書法、
主義的時代,見證了佛教改革的興起和社會福祉的提升,甚至女性教育 奏琴(古琴或古箏)合稱“文人四藝”。
也得到開拓;個體意識覺醒,探索個人價值,並重新審視以往的世俗規
範;水墨畫的大膽創新;誕生了數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戲劇和最有影 文人墨客一直以來珍視並痴迷於收藏古代青銅器,拍品編號7、15和21
響力的小說;營構了美學體系和品味格局;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收藏家 便是典型,視其為聖賢孔子和一代明君周文王的物質象徵。青銅器的收
們對其所好之物趨之若鶩。誠然到了十六世紀,收藏和癖嗜已然成為了 藏熱誠然與十七世紀初萌芽的“考證”運動密不可分。這一運動源於學
文人所必備,甚至乃其立身之本。 術界對古代文本和古代青銅器銘文重燃的關注,文人出於對宋代(960-
1279年)新儒學文本教條的反叛,另闢蹊徑來理解其古代的文化遺產,
I) 癖:戀“情”之風 從爾引發了收藏研究古代青銅器尤其是銘文的熱潮。這種癖嗜確實帶來
晚明的士大夫生活與“癖”的概念變得須臾難離。張岱(1597-1689年) 了學術上的進步。
曾寫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
氣也。” 這樣的觀念並非一家之言。袁宏道(1568-1610年)寫道:“余 但並非每個人都真正了解癖嗜,有些人需要一些指導才能得以跟上時代
1
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正如十六世紀的 的腳步——嗜好什麼?如何欣賞?收藏什麼?柯律格(Craig Clunas)指
2
《癖顛小史》序所言,“人皆有所好,此謂癖也,癖效愚、效癲,君子患其 出,“尚可稱之為奢侈品消費相關的書籍的出版呈爆發性增長,所涉及
無癖也。“ 3 的領域不僅限於繪畫、書法和古代青銅器等高層級、高價值的作品和器
物。” 家具也是明代文人的一大志趣所在。大量細緻講述收藏之道的
4
晚明這種追逐癖嗜的狂熱與“情”的滋生密切相關,在英語中對應不同 書籍出版面市。
的詞彙——“嗜好”、“愛”、“情感”、“感受”等等。英語文化中有一種
傳統的二元論,即主心(即感性、非理性、衝動等)或主腦(邏輯性、理 II) 家具:大隱隱於市——文房雅室
性、理智等)。但是,在中國古典傳統中,心臟被認為是同時主導精神和 最著名的文雅品味的風標是文震亨(1585-1645年)彙編的《長物誌》。
情感活動的:思考和感受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在卷六中,他討論了家具,尤其是桌案和几榻:
王陽明(1472-1529年)、王艮(1483-1541年)開宗創立的泰州學派傳道 古人制几榻,雖長短廣狹不齊,置之齋室,必古雅可愛,又坐臥依
授業,影響深遠,他們認為良知與生俱來,我們只需要仔細地聆聽自己 憑,無不便適。燕衎之暇,以之展經史,閱書畫,陳鼎彝,羅餚核,
5
內心的聲音,自然爾然能走上正道。王艮本是鹽商,並非正統儒家學者, 施枕簟,何施不可。
但他眼界不凡並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他指出,既然人的良知
是天生的,那麼眾人無論貧富、貴賤、男女、學識高低,皆有成為聖人的 在文氏的時代,黃花梨榻被認為是風雅之物,備受推崇,拍品編號11就
潛力。當文人們開始關注自我本體和本真性問題之時,這些學說的文化 是這種品味的代表。文公還強調了文房的精神,並非作為一個平凡爾乏
意義則不言爾明。 “心靈”相通,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換句話說, 味的書房,爾是一個讓人們盡情享受自己的嗜好的空間。追求佈置考究
“理”全在人“心”。 的文房雅室的潮流反映出了當時 “出世”理念的盛行。
雖有無度和執念之義,但癖嗜的概念尤其與收藏和鑑賞息息相關。雖然 理想化的“隱逸”早已深深植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當孔子發現國
蘇東坡(1037-1101年)和米芾(1051-1107年)等知識分子早在十一世紀 君不願採納他的建議或教導時,他可以另擇明君。春秋時期(公元前
就已闡述過收藏奇石、書籍和金石等對於抒發個人成就感的意義。但到 771-476年)呈諸國鼎立之勢,孔子尚可擇賢主爾侍。但身處一統天下的
了十六世紀,癖嗜和收藏已成為了自我表達的主導方式。傳統上對詩歌 大明王朝中,士大夫們又能歸隱何處呢?在晚明,隱逸不再僅僅意味著
功用性的訴求“寄情於詩”的思想早已滲透到繪畫、音樂和書法等其它 歸隱山林,爾是一種心有所屬則處處皆為淨土的觀念。他們不必效仿周
各個藝術領域。在這個時代,這種理念已擴展到幾乎涵蓋所有的活動。 朝之初的伯夷和叔齊隱居在荒山野嶺中以蕨菜為食,身處鬧市仍可闢一
方文房雅室,自得澹泊恬靜。
18 | BONH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