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Christie's Dec 2, 2015 Scholars Rocks, Hong Kong
P. 23
見於玉器及端硯。黃蠟石含有石英,以顏色及硬度 舊,並且優雅出塵,承載著悠遠的歷史及傳統,不
見稱,跟玉相似。相反而言,壽山石則以透明和柔 沾雜質,值得成為藏石人的囊中之物。中國人視文
潤度取勝,可雕製成印章。 人石為古董,收藏價值不比銅器、玉器及瓷器遜色。
「色」,即石頭的天然色澤,不僅隨石種不一而有 「文雅」,可以形容文房的風雅,用以談石,即描
所變化,甚至同種的石頭也會存有差異。唯獨不變 述沉稳拔俗、形態端莊的文房雅石。在宋代期間,
的觀色要訣是深、純、均、美。 「秀」偶然會取代「漏」23。無論化身成何種術語,
文雅自宋代以來一直成為佳石不可或缺的要素。
「紋」,即石頭表面的紋理及相關特性。例如,靈
璧石及英石屢見深溝,亦常有渦洞及穿孔。整體 「絕」,即絕頂、無與倫比,甚至完美,形容豔壓
而言,顏色暗沉的石種如靈璧石、英石、祁連石及 群芳,世無與匹的難得美石。
太湖石,均以造型奇巧、紋理斑駁取勝,而色澤鮮
明的如孔雀石、綠松石,或黃蠟石等,則視乎其顏 中國文人石的收藏起源於晚唐或宋初,迄今數百年
色的悅目程度,石面多見平滑,紋理亦較為淺疏。 不斷備受推崇,以其巧妙的造型及紋理取悅古今藏
自宋代以降,鑒藏家開始講求石面的光澤程度,以 家。宋代期間最為觸目的兩石—靈璧石及英石,至
「潤」、「乾」作分類。 今依然深受歡迎,成就悠長的藏石傳統;與此同時,
每段時期都有前人所忽視的石種加入成為典範,可
最早的鑒石要訣確立於唐代,及至北宋由米芾規 見藏石文化雖受傳統規範,亦隨時日不斷演變。
範,先以太湖石為基礎,即至今已成金科玉律的相
石四法 :「瘦、透、漏、皺」21。歷朝的賞石大家把 石藝有如其他藝術形式,都能反映著各個朝代的時
四法由太湖石推演至各類石種,成為古今相石的不 代精神。論石的古藉借用書畫術語,石的美學理念
二法門 22。 亦跟它的近親藝術如出一轍。雖然文人石與繪畫關
係密切,但它其實跟銅器、玉器、瓷器一樣,屬於
「瘦」,即形容石體纖瘦,不論直立,抑或橫臥, 傳統工藝,從開採、雕刻至成器,都由無名工匠一
都能盡顯秀氣。 手包辦。正因其工、藝並蓄的雙重特性,可能再沒
有別的藝術媒介比文人石更能反映傳統中國藝術的
「透」,即透明或穿透,泛指石面上的坑、腔、窩、 統一性。
窪處、溝及視覺上令石身更輕巧的穿孔,從而賦予
亮度與空間,同時營造出節奏感及視覺奇觀。 中國文人自小接受書法訓練,審美觀隨之成形,於
是對抽象美學產生一種自然傾向。自元代起,他們
「漏」,即孔洞,指穿透石頭的孔穴。「透」的應 對結構造型的協調性更感興趣,繼而就此作出更深
用更為廣泛,泛指石面的球狀凹痕或空腔。「漏」 發掘。他們雖然未曾完全放棄繪畫裡的寫實,但愈
則專指穿孔。 趨接受以筆墨作為表達理念、情感及個性的工具。
如此概念正藴含 在他們的收藏品裡,當中尤以文人
「皺」,即皺紋,泛指石面上的深溝、浮脊、脈紋, 石著跡。儘管文人石的研究、賞析最早興盛於日本,
及其他導致石面乾癟的特徵。皺,又等同皴或皴法, 然而西方隨著現代主義的興起亦開始關注到這個課
即在中國畫裡用以模仿山、石紋理的筆法。 題。中國文人畫最終在二十世紀中葉受到西方受眾
賞識,而與之相關的抽象雕塑,即文人石,如今才
及至明、清兩代,鑒石家為相石法則再添幾大竅門: 在國際舞台上崛起。
「舊」,即古舊,以判斷石齡真偽,鑒別出剛開採 (著錄詳見英文原文)
或雕琢的簇新石塊,或石齡有緒的老石。
「古」,即古老,或蒼老的古風,形容物件不僅古
CHINESE SCHOLAR’S ROCKS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