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課程協作與實踐_第五輯
P. 122

120
( 一 ) 確認是否真的要使用引導:引導之所以能夠提高人們 對於討論產出的投入度與承諾感,是因為人們有參與 到產出的形成過程。一般而言,如果人們能夠參與的 程度越高,投入度與承諾感也會越高,引導也會有更 大的發揮空間。在判斷是否要使用引導時,決策者可 以思考要給參與者多大的參與程度。如果參與程度是 在參與的階梯第 4 級以上,引導就會比較適用。如果 是在 1 至 3 級,就比較適合運用其他形式,例如培 訓課程、講座或說明會 儘管在這些形式還是可以使 用部分的引導技巧,然而嚴格來說它們並不是「純引 導」,也就是「人們能夠參與作決定」的情境。此外, 根據筆者多年的服務經驗,有時候客戶會以為引導就 是把團體的討論「導」向他預先想好的結論。事實上, 這種作法就已經不是引導,而是「操弄」,而且這種 操弄通常很容易被參與者發現,甚至是在利益衝突較 高的情境,即使實際上引導者並沒有要幫助客戶操弄, 參與者都可能會懷疑引導者的中立性的。一但參與者 開始認為引導者是在操弄大家的討論,可能就會變得 拒絕參與,或是只是「陪大家演場戲」而沒有全心投 入。不論是哪一種結果,都不會帶來任何正向的改變。
( 二 ) 確認要使用外部還是內部引導者:由於近幾年有越來 越多人開始學習引導方法,因此有時需求單位內部正 好就有人有學過。此時,需求單位的決策者就會需要 考慮要採用內部引導者,還是向外部尋求協助。事實 上,即使假設內部與外部引導者的引導專業能力沒有
































































































   120   121   122   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