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手冊
P. 24
【從無效醫療,變成一個有意義的目標】 撤除維生醫療後,醫護人員需要評估病人是否在預期時間內死亡。根據國際上的
共識及醫師們的臨床經驗,有一些評估指標可供參考。
每個人在生命末期都擁有自主權,為自己生命最後的階段做決定。安寧照護能確
保每位病人有尊嚴、舒適地走完最後一程;而器官捐贈這個選擇,更能讓原本的無效 美國「聯合器官分配網絡」(UNOS)早年所建構的評估標準,是以病人的呼吸
醫療,變成有意義的正向目標。從事安寧照顧的醫護人員,見證了許多人的生與死。 輔助需求、循環輔助系統的使用、氧和功能評估、藥物輔助需求等五大面向來評估。
一路上,他們發現,人生最難以忍受的苦痛,在於人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整個社會 除此之外,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有鑑於 UNOS Criteria 的有效預測
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做器官捐贈,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符合器官捐贈的條件,但器官捐 率不足,另外建立了評估標準「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贈仍是一個選項。對某些人而言,面對生命中難以預測的無常、面對死亡這類不可避 簡稱 UWDCD,其評估內容包括自主呼吸測試(spontaneous respiration),另外也發現
body mass index(BMI)也是一個具參考價值的因子。
免的哀傷,有時候執行器官捐贈,對醫護人員或家屬而言反而是某一種超越,得以將
親屬死亡的哀傷轉變成有意義的目標。
UNOS Criteria
【家庭會議】
當病人進入生命末期,主治醫師與安寧團隊會透過家庭會議,協助家屬了解病情
與生命末期的可能選擇,而共同參與家庭會議的人員主要分為兩大類。在醫療端,有
原照護團隊的主治醫師、安寧醫師或共照師、捐贈協調人員、社工師參與。家屬的參
與則應盡量包含主要照顧者,以及想了解病情的重要關係人。在家庭會議上,醫護人
員必須幫助家屬釐清病情,甚至讓他們能選擇相應、適合的安寧照護。
同時,醫護人員也會考量臨床上的條件,辨別出 DCD 的潛在捐贈者。一般來說,
主要得符合以下幾種臨床條件:
應由兩位專科醫師診斷為生命末期的病人,並且同意進一步的治療已不符合病人的
整體利益。 資料出處: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8; 8:432-441
病人非腦死且發生腦死的機率極低,或無法順利執行完成腦死判定者。
△ 表六、UNOS – 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者評估標準
病人可能在撤除維生醫療後的預期時間內死亡。
根據衛福部所頒布的「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目前臺灣所要執
行的 DCD 的病人,以「病死」的病人為主。不過,未來衛福部將再邀請相關單位
研議,將「非病死者」或「可疑為非病死者」納入。
24 25
2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