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Berita 155
P. 86

专题研讨


                                                 复兴印度佛教




                                                        的经历与使命





                                                 Revival of Buddhism in India:
                                                 Experiences and Mission Seminar







                      友行者(Dhammacari  Lokamitra),一位          印度各地的弘法与公益工作,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尽
                 世专注于印度佛教复兴事业的领导者,在                          管至今仍有许多达利特人遭受虐待,但大多数人都选择
            印度创办佛学院,积极推行多项教育与慈善工作。                           聆听安贝卡博士的建议,皈依佛教,而不是以暴制暴。
            他在40年前已和马佛青结缘,如今前来大马演讲,                               世友行者指出,马来西亚佛教的特殊之处在于保
            分享这一路走来弘扬佛法的喜悦。                                  留了佛教的教育之余,还拥有活力与创新的面貌,这和
                 这场由马佛青槟州联委会主办的专题研讨会“                        现在的印度佛教相似。
            复兴印度佛教的经历与使命”,于2024年4月13日在                            “一个和平、民主的佛教运动,已逐渐对印度社
            普爱学园举行,共有30人出席聆听。                                会和政治产生影响,这比起佛陀和阿育王时代的影响将
                 马佛青会务顾问梁国兴在研讨会开始后分享了                        更加深远。随着这项民主的佛教运动不断壮大,它可以
            世友行者与马佛青的因缘,随后世友行者就开始畅                           在整个亚洲乃至更远的地方有正面的影响力。”世友行
            谈40年前因马佛青的邀请而前来马来西亚的各种经                          者如此强调。
            历,“当年看到与学习到的犹如敞开人生中的另一                                这项专题研讨会不仅让参与者对印度佛教的复兴
            个大门,为我后来在印度弘法时奠下扎实的根基,                           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启发公众对于弘扬佛法
            让世界各地了解到印度佛教的发展。”                                的思维与行动。
                 研讨会上,世友行者也分享自己在1974年
            的学佛经验,他从尊敬的老师僧护比丘(Ven.
            Sangharakshita)学到重要的学术思维。“一个人不
            能在不改变世界的同时改变自己。同样地,一个人
            不能在不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世界。”  这个思维触
            动了他前往印度,积极推动复兴印度佛教的事业。
                 此外,世友行者也深受安贝卡博士(Dr
            Ambedkar)的影响,因安贝卡博士认为唯有皈依佛
            教才能帮助达利特人(Dalits)脱离种姓制度,并把
            佛法弘扬到印度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从1977年开始,         世友行者秉承安贝卡博
            士的遗志,在印度持续帮助达利特阶层,领导印度
            佛教复兴,并且创办了印度龙树学院(Nagarjuna
            Institute),展开多项教育、慈善、公益等工作;世
            友行者认为,“我们不能只是领悟佛陀的慈悲,却
                                                             公众在研讨会中了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
            对社会的困苦视而不见。”                                     The  audience  gain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另一方面,印度龙树学院的毕业生们积极参与                        Buddhism in India during the seminar.


        84                                                                                                                                                                                                                           85
        84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