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YBAM 50th Anniversary Souvenir Magazine
P. 133
其药能治病之妙,知病者若不知药之所在, 新科技的生活,看似五花八门的外尘,妄念 居士,「生病」更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样 大会堂、课堂都是大大小小上课学习的教
最终束手无策眼看众生病入膏肓。在佛法 如瀑流的映照下,虚拟的世界将使内心更 貌,只是菩萨凡夫的病,病得有所不同。无 室,大小会议厅也是读书、联谊交流的场
大海中能否任取一瓢受用不尽,诠释佛法 加希望回归平静,渴望烦恼的止息,更是「 论病从何所生,对病应如何看待,探病应有 域,户外广场可以是表演的露天音乐厅,如
的人就成为关键的桥梁,说法者既要知苦 放下」的契机,佛教在巧妙运用科技传播之 的态度,如何藉病以开悟,对于疾病的层次 此一来,寺院不再只是寺院,而是带动社区
恼的因,还要给出适当的疗癒,病从世间 际,更要让学佛者体会「归零」的清淨,在 不同,可看出众生有利钝根机之差异,如佛 淨化人心的新地标,更是全家共同学习成
来,当知世间事,取药者知真理,也要知世 禅修念佛止静的同时,无疑是一帖对治烦 陀说法历程,以不同教化方式广度有情,在 长的大家庭。
理。所谓觉悟有情的菩萨道,在有情世界洞 恼的良药。 福德因缘深浅差异中,引进佛门与得度方式
察真理,也在有情世界淬炼心性,转烦恼为 皆不可同一而论。无论禅、净、密、律,或顿 信仰人口,要扩大,也跨领域
菩提。 「归零」不是一种思想而已,而是放下手机 悟,或渐修,无非善开方便门,令众生了悟生
通讯,放下头衔身份,放下防卫武装,放下 命的实相,启发清净道心。 宗教的价值在于打破宗教间的藩篱,佛教
也因此,诠释佛法者,用佛教名相解释佛教 好恶荣辱,放下欢心伤心,放下五蕴六尘, 的伟大也在于无私无我的海纳百川。当佛
名相,往往增加更大的隔阂距离,说法者要 当彻底「离一切诸相」,是名诸佛的领悟即 寺院功能,要学佛,也要联谊 教徒只见到佛教自己,见不到更广大的非
知民间疾苦,要瞭解人情世理,也在大烦恼 在其中。 佛教徒,佛教发展必然凋零;要增加佛教的
中勘透究竟,从实践六度四摄的饶益有情 传统思惟中的寺院功能,仅止于拜拜求平安 信仰人口,人从民间来,当从民间去耕耘,
得大解脱。若能用故事取代说理,用世间事 佛教教育,要专才,也要通才 之地,星云大师则是定位「寺院学校化」使 走入人群是增加信仰人口的第一步,山林佛
印证佛法的究竟,更能令人有感的体悟佛法 寺院成为老小学习的地方,甚至又将寺院定 教并非不好,而是远离了人群,人群也会遗
之妙,妙在一切时一切处。 当代佛教的发展,不能欠缺人才,弘扬佛法 位「百货公司」,是希望大家不要向外求,带 忘佛教。更何况学佛行者只顾自受用,却不
者不仅要打破僧信的界线,更要不限性别, 著全家来寺院可以发掘内在源源不绝的宝 能令多人受用,也是自私的修行。
佛法弘扬,要科技,也要归零 视众生平等,所学习的内容更要延申多元议 藏。无论学佛、上课、共修、听讲,寺院可以
题,尤其当网路、视讯、VR、AR出现,学习从 是地方的信仰中心,是艺术文化的活动地, 走进人群除了要掌握「非佛不做」的原则
当庞大的讯息可以随手从网路资料得知, 固定场域到随处随地、从平面变成立体化, 是善童们的乐园,是青年的聚会所,长者们 外,还要以「饶益有情」为前提。当代佛教
人人一机知天下后,宗教就不再只是自己的 人人都能自学的时代,教学者绝对不能固步 的乐龄学校,是苦恼时的避风港,是身心疲 要能兴,也必然要先开阔胸襟,包容异己。「
宗教,佛教也不再只是自家的佛教而已。这 自封。未来的佛教学院,内涵上更需要定慧 惫时的加油站,还可以是大人小孩联谊交 扩大」是佛教徒应培养的涵养,也是破除「
个时代的个人或群体已走向公开透明,人 等持,对于佛法不仅要内行,对世间事也不 流的欢乐地。 我执」的宗教实践,「跨领域」是打破固旧
类的学习模式也改以从手机上随时可得,「 可外行。除了佛教经律典籍需要深入探究 的框架,虚心纳受对佛教发展有用的一切
云(端)时代」的庞大知识来源,尽管「普门 外,举凡医学的革新,科技的突破,量子力 唯有将寺院的功能不断扩大,让社会大众 知识与方法,从中找出开拓佛教的新契机。
大开」,人不一定会进来,但是「闭门造车」 学的空与有,或天文学的宇宙观,乃至音乐 喜欢寺院,拉近佛教与群众的距离,不断创 当我们以为「什么是佛教」,可能我们也落
必然只会与人群更加疏离。再加上人类阅 的多元运用、佛教与艺术的结合,或政治、 造学佛的因缘,增加佛教与社会大众接触 入了「什么不是佛教」的偏执,甚至扼杀了
读习惯从过去的平面、广播、电视到网际网 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等,凡是影响生活的 的机会,使寺院不再是少数佛教徒的生活 开发潜在佛教徒的机会。
路,其学习的多样性,也从主动浏览到被迫 各种议题,都应增列在佛学院的课程中,使 圈,而是影响更多的非佛教徒亲近道场,各
收到大量资讯,乃至多对一或一对一的互动 学习者与当代社会不至造成脱节、不知民间 取所需,在直接或间接的因缘中,种下学佛 星云大师从年青开拓佛教的历程中,不难发
学习,佛法的传播势必也随著纸媒、电媒、 疾苦之窘况。 的契机,也在联谊的交流中,厘清佛法的真 现他敢于打破佛教既定的包袱,只因为不
网媒到自媒的新时代,「正信佛教」在面对 义。 捨一众生,从念佛会到歌咏队,从写文章到
凌乱的宗教、非宗教,佛教、非佛教的各种 严格来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 讲说佛法,从穷乡僻壤到繁华都会,从佛教
宣传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说是世法,其实 星云大师在全世界的各道场,开设滴水坊 到跨宗教,从寺院到办学,从大专夏令营到
不离佛法,如维摩大士以身示疾,开展出一 使民众吃到美味的素食,规划美术馆让喜 教师研习营,从云水医院到云水书车,从佛
但从另一层面来看,当人类长期被笼罩在 连串不二与究竟之法门。维摩大士乃在家 欢艺术的朋友踏进佛门一窥究竟的机会, 教美术馆到佛陀纪念馆, 再从艺术美学到
130 131
50 YEARS OF DHARMA PRO PA GATION CO NTINUING THE MIS SION IN THE 5G ER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