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Dong Zen Magazine130
P. 26
問:所謂「常隨」,我們應該如何親近善知識,才算是「常
隨佛學」?
答:例如這位善知識有他的思想,可以依他做我們心中的一個形象,他
是否經常在我們身邊都不要緊,因為我是尊重他的道、他的佛法來學習
的。或者他有著述,我閱讀他的著作、學習他的理論,推動他的思想、
學術,這就是「常隨佛學」。
問:普賢菩薩的第九大願是「恆順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
各有各的習氣,各有各的不同,要如何恆順眾生呢?
答:世間眾生,各有各的不同,例如一個社會、社區,人人都做好事、
做功德,我們就隨順大家來行善事;一位賢能的人要出來選舉,我投他一
票;現在這一位官員要為民謀福利,我讚美他;一個小人物想要發起做一
件好事,我贊助他。舉凡眾生有真、善、美的行為、心理,都可以恆順他,
這就是「恆順眾生」。
問:對於行為偏差、不講理的人,也要恆順他嗎?
答:恆順,還是有善惡是非觀念,並不是在無理的前面也要恆順,而是
從善如流、順理成章,才是「恆順眾生」。對於不善的、不講理的人,
要降伏他,要有力量制止他,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為人
處世最好的態度。
佛法要降伏魔王、降伏外道、降伏邪說,佛法也要有是非觀念,不
是一味的盲從。
24 東禪佛教學院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