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19教师招聘考前预测资料
P. 24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专题九 社会心理与行为
考点梳理
1.社会态度的自我防御功能
(1)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
活动。
(2)补偿(代偿):分为消极性补偿和积极性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
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3)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
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
(4)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使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5)否认:把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
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防御机制,具有儿童心理特点。
2.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
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
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5)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3.群体影响
(1)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2)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
社会抑制。
(3)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
式。
(5)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22 报名专线:400-630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