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9教师招聘考前预测资料
P. 32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3.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
             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

             高。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
             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为:马斯洛。主张: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
             发出来的。而人具有 5 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主张: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
             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 50%的任务。

                  (3)自我效能感:代表人物为:班杜拉。主张: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
             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

             情感状态等。
                  (4)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六因素与三维度表格

                         维度            因素来源                     稳定性                    可控制性
                   因素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可控制        不可控制
                      能力           √                        √                                   √

                    努力程度           √                                    √           √
                    工作难度                       √            √                                   √

                      运气                       √                        √                       √
                    身心状况           √                                    √                       √

                    外界环境                       √                        √                       √
                  5.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专题八          学习迁移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30                       报名专线:400-6300-999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