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国学校本
P. 38
该诗慷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 年 1 月 9
日,在拒绝了元世祖忽必烈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上向南拜祭,
从容就义。后来,人们在整理文天祥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他写于狱中的《正
气歌》。在这部充满“浩然之气”的诗篇中,文天祥以饱满的激情和淋漓的
笔法抒发他为维护正义和人格的尊严而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歌颂
了历史上先贤们坚守气节所表现的浩然正气。
在中国历史上,正义体现了社会整体利益,曾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之
而献身。同时,正义也具有坚持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价值的意义。孟子说“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所谓“匹夫之志”,来源于他所讲的那种“至
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这“浩然之气”,人的尊严
才得以确立,道义才能得以维护。源于孟子而由以后历代仁人志土发扬光大
的这种“浩然之气”,千百年来一直是促使人们为维护人格尊严,民族尊严,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动力,并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历
经磨难而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荆轲忠义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②,取道,
高渐离击筑③,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④,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⑤兮易水寒,壮士ー去今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⑥,士皆瞋⑦目,
发尽上指冠⑧。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⑨。
----《史记·刺客列传》〔注释〕
注释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