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final0629
P. 15
臺灣,她們因戰爭與家人分離、也因戰爭結識了來自大陸不同省份的婦女,發展出獨一
無二的眷村美食特色:簡潔、節省、多元,秉著克勤克儉的精神,各個拿出看家本領,
同時也替自己增加了一個掙錢的機會,幫忙鄰居送飯包維持家計,厲害的就自己開起了
小吃攤,販賣家鄉的麵食。
臺灣在經濟起飛以前,物價波動幅度大,人民生活普遍困苦,即使是眷村人也不例
外。臺中眷戶歐毓賢對於軍人生活的描述:「當年我們軍人的待遇並不好,但我們也無怨
尤,陳誠對軍人最嚴苛,他在大陸講:『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覺得當兵的都是老
粗,讀書人是不會去當兵,他把這觀念帶來臺灣,主張『窮兵政策』,就是讓阿兵哥不能
16
有錢,所以在那時代軍人生活都很辛苦。」 這類的描述不只出現在臺中一帶,除了中將
位階以上的軍官之外,多數眷村軍人的待遇都遠低於當時國民的平均所得。
申請眷村的條件也十分嚴格,軍人必須在臺有配偶且符合軍階才有資格申請居住證
及補給證,男性在當時能努力爬到一定的軍階且有妻有兒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事情,因政
府於民國 39 年頒布禁婚令,明定低階士兵無法結婚,代表限制了他們可分配到的資源,
相對有配偶的軍人而言,許多低階士兵既無法配給到眷村也無糧食能分配,只能在眷村
的範圍外的偷偷加蓋房子,有的就這樣終老一生,成了人人口中的「老芋仔」。
即使擁有補給證的軍人,每個月領取的生活物資依然無法維持家中的經濟水平,不
讓軍人有錢,但也不讓軍人及其眷屬無法生存,在補給與極少的薪餉外,還有軍眷生活
補助費(通稱生補費)以及軍眷實物補給,讓眷戶的生活「吃不飽,也餓不死」─這是一
17
句常被眷戶們用來形容自己經濟狀態的話。 也因此造就了眷村女性在一個家庭當中不
可取代的地位,她們除了得煩惱柴米油鹽還得教養小孩,尤其眷村的孩子生性活潑,遇
上小孩子不聽話、吵鬧家中又無男人可以主持公道的情況之下,只好遞出各式各樣的家
中法寶:雞毛撢子、皮帶,教訓孩子也不怕給鄰居知道,常常今天哪家吵了架,哪家孩
子又被打,全村的人好像都參與過程一樣,眷村婦女的感情常常也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16 馬曉蘭,〈「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的考察〉(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1 月),67 頁。
17 同註 16,69 頁。
11